【書業式微】比利時書村該如何繼續?

A+A-
位於比利時「書村」瑞都(Redu)的書店。 圖片來源:Arterra/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在 30 多年前,書籍拯救了比利時村莊瑞都(Redu)。當時瑞都正值萎縮、農業日漸式微,人們正離開這個法語牧區。直到 1980 年代中期,一群書商搬進空蕩蕩的穀倉,將當地變成文學朝聖地,只有約 400 人的村莊卻有 20 多間書店,數量甚至多於奶牛,更成功吸引大批遊客。但時至今日,書鄉卻再一次面對行業式微帶來的頹勢

目前,當地超過一半書店已結業,原因不外乎店主離世,或是無法再靠買賣書籍維生而離去,留下來的人,許多都已經 70 多歲。但在這個自詡為「書村」(Village du livre)的地方,當書籍不再具吸引力,不僅商店面臨風險,更關乎瑞都的身份認同問題。

「書村」(Book town)的概念源自於英國人 Richard Booth,他在 60 年代在威爾斯的城鎮海怡(Hay-on-Wye)陸續開設 6 間書店,帶來 10 萬本書,將當地變成全球二手書之都,吸引眾多書商。Booth 的成功,啟發世界各地掙扎求存的農村社區自我改造為書城,希望能吸引遊客,從而帶動他們的經濟。

瑞都就是其中一個模仿村莊。在 1984 年的復活節週末,大約有 1.5 萬人到達瑞都。書商參觀過放售的廢棄馬廄及行人道攤檔後決定留下,插畫家、裝訂工和造紙工也相繼在此處落戶。往後,年輕家庭在此落地生根,學校也成功招收新學生,村上更首次出現麵包店。然而,人們變得愈來愈少讀書,尤其是年輕人。

瑞都二手書店 La Librairie Ardennaise 東主 Paul Brandeleer 自 84 年就開始進駐當地,他說:「客戶正在老化,甚至正在消失。」73 歲的他現時靠退休金生活。他的書店前曾有法語標誌 achat-vente,即買與賣,但現時買的部分已被劃掉。Brandeleer 說:「我有 30,000 本書,當我們不在時,它們就會被扔進垃圾桶,我們沒有孩子可以接管,他們不感興趣。」

76 歲的 Miep van Duin 也是瑞都第一代書販,同時也是國際書村組織的創辦成員。Van Duin 指,英國的書村發展仍然蓬勃,包括舉辦著名文學節的蘇格蘭書城 Wigtown。Van Duin 說:「若你 11 月去英國書城,有時更必須等候才能成功付款。而在這裡,當有人 11 月前來,買一本書,我可以去親吻他。」要重返輝煌時代,可能遙不可及,但 van Duin 希望瑞都始終保持其藝術氣氛。

事實上,近年已開始有較年輕的人搬進瑞都,開設結合書籍、藝術和餐飲的空間,舉辦爵士之夜及電影放映等文化活動,並以此做到有利可圖。瑞都所在的城市利班(Libin),市長 Anne Laffut 說:「心態發生了變化。老人們認為村子正在改變,因書店變少,令人失望。但新世代在瑞都中非常活躍,許多義工正聯合起來,希望村莊的盛況繼續維持下去。」

互動藝術博物館 Mudia 就於 2018 年在當地開幕,該館由一位前牧師的房子改建而成,展出畢加索、羅丹(Auguste Rodin)、雷尼.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的作品。當地人也正迎合書村過渡向藝術村的趨勢,像 Roland Vanderheyden 在瑞都從事全職裝訂工長達 6 年,近年逐漸成為一名畫家,與妻子 Annie Kwasny 將舊有工作室變成一間畫廊。Kwasny 說:「我們建立此畫廊,是為了讓村莊走向藝術,我們正處於過渡期,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