紳士大哥:豐臣秀吉征韓不為求勝只欲穩定政局 俄烏之戰是否如出一轍?

A+A-
釜山鎮殉節圖(局部),描繪文祿慶長之役中,日軍在釜山登陸情形的朝鮮畫卷;原作成於 1709 年;此圖重繪於 1760 年。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野心家在人類歷史上老是常出現,最近知道光榮的經典遊戲「太閤立志傳Ⅴ」即將推出重製版,一時間難免想起 1591 年豐臣秀吉發動「文祿慶長之役」(中國稱「萬曆朝鮮之役」),率兵入侵朝鮮。有人說他有勇無謀,但他的行動也許就如今天的普京,明知不可為,但仍然因為政治目的而作出殘忍選擇。

數算日本戰國時代,最廣受民眾歡迎的應該首數豐臣秀吉,他由平民打拚到站上日本全國權力的最頂峰,在當時極講階級的時代來說絕對是個神話,也盡情體現了日本人所迷戀的奮鬥精神。

豐臣秀吉的前大半人生為一介平民,在依附織田信長後平步青雲,到信長被殺後成為繼承人一統天下的故事非常激勵人心,相信大家都清楚知道。但是在平定了全國之後,他卻把目光放到海外,似乎對「和平」兩字嗤之以鼻。太閤這個職銜,就是他在將關白職位讓給外甥內大臣豐臣秀次之後自稱的,這動作代表將國內管治權交低,並專心準備出征海外。

豐臣秀吉在文獻史料中表達了巨大野心,想要由朝鮮作起點,征服大明國以至天竺,今天看似貪心荒謬,但其行動背後的緣由,是否單純「野心」兩個字就解釋得到?

作為一個能夠在織田信長手下飛黃騰達,以及最終平定日本戰國亂世的英雄人物,首先我絕對不會接受所謂「有勇無謀」的膚淺評斷。

日本當時背景,因為地理環境複雜,戰國時代各地大名割據。豐臣雖然名義上是統一了全國,但各地勢力只是順從於豐臣家,而豐臣對這些勢力並沒有實質擁有權。這種所謂的最高權力其實並不穩陣,及後德川家康從中學乖,並決心以鐵腕手段將整個政治環境改變為中央集權,才得以令德川幕府延續了二百多年。

回到主題,豐臣秀吉在平定了國內亂局後,所面對的其中一個最大挑戰,就是賞罰問題。在長久的戰亂中曾經付出巨大貢獻的大小功臣,都期望獲得土地成為領主,但正如剛才所說,日本國內土地一來有限,二來不少地方早有領主,就連豐臣秀吉自己本來都不是名門望族,私有屬地欠奉,太多等待領賞的人,卻沒有足夠的土地可以分封。

沒有家勢背景,無法仰賴感情緩衝,豐臣秀吉的君臣系統就只建基於利益一途。在那個群雄軍事力量仍然強壯的時刻,對國外出征,就是緩解表面波平如鏡,水面下卻波濤洶湧的最佳辦法。

豐臣秀吉是否真如史料所稱,意圖侵佔大明以至天竺,我覺得固作姿態的可能性比較大,畢竟大明國力之強,實非日本當時可輕言取勝,而秀吉也不是個傻瓜,這事他不可能不知道。

但他對朝鮮動武,打的算盤可能更為簡單。可以的話速戰速決,明朝大有可能袖手旁觀。只要明朝不協助,那麼要勝過朝鮮是易如反掌,到時自然有大片土地可以分封給功臣。最壞情況,即使朝鮮之戰不順利,一來可以消耗國內軍事力量,二來眾屬臣如果戰功不彰,也正好作為藉口讓他們靜下來。說起來朝鮮和大明真的有點像今天的烏克蘭和北約。

戰爭,有時目的就在於戰爭本身,而非一定要希望得到甚麼成果,這是我所理解的文祿慶長之役。不知今天普京所走的路,是否也是有著類似道理?當年的戰事以豐臣秀吉病逝而日軍退兵作收場,俄烏戰事又會以怎樣的走向告終?

想多無益,就等約兩個月後「太閤立志傳Ⅴ DX」推出,好好回味一下這隻舊版遊戲重製再推出市場,也希望到時俄烏戰事早已完結,世界重歸和平。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現在棲身於香港英國兩地,為求打開雙眼看清世界。雖然嘴賤,仍想將所知所想無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