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不止於大笑的 LOL

A+A-

雖知「lol」是 laugh out loud 的縮寫,但現在已沒多少人是因為大笑而輸入 lol。文字訊息難以顯示情緒,即使沒甚麼好笑,人們仍會加入 lol 修飾句子,使語氣沒那麼生硬或刺耳。日常交流中 lol 的用途逐漸增加,包括為個人意見「戴頭盔」、增加諷刺、消遣、謙遜或同情意味、表達樂趣,或只是中肯地表示認同。網媒 Vice 近日就有專文探討,為何 lol 的用處會愈來愈多。

首個 lol 記錄出現在網上通訊 FidoNews 1989 年 5 月號,而牛津英語詞典亦有記載該詞典故,並定義 lol 為「感嘆詞」,但法國勃艮第大學語言學家 Célia Schneebeli 並不認為「感嘆詞」能概括 lol 之複雜。過去 5 年她一直研究 YouTube 留言及其他形式的網上交流,在 2020 年一項研究中,她分析了影片頻道 Miranda Sings 共 20,287 個留言,以及 886 次不同的 lol 應用。

她認為,視 lol 為「話語標記」(discourse marker,標示停頓、過渡,例如英語的 so、okay)或「語用標記」(pragmatic marker,體現人的心理或態度,例如英語的 well)更好。因為 lol 在句子之間有轉移主題或開始新句子的作用,亦能傳達一個人的態度,不用明言就能增強句子含義。

在那些留言中,Schneebeli 發現 lol 在句子的不同位置會影響其用途,當其出現在句末時,通常是語用標記,單獨使用就是單純表達大笑。她指出,當一些用語成為語用標記,就不再止於最初的含義。所以 lol 不只代表大聲笑,更可以改變短語的語氣或態度,例如可以緩和潛在的攻擊性,也可以用來表示同理心或表達彼此串通一氣。

至於 lol 出現這種演變的原因,Schneebeli 認為與其最初的含意有關,因人們在談話中發出笑聲,有時不僅是為了表達某事很有趣,更可以表達從屬關係、贊同及用作緩和說話語氣。Lol 的影響力不限於英語世界,例如法語本身亦有 mdr,為 mort de rire 的縮寫,意即「笑死」,但 Schneebeli 指法國人其實更多使用 lol。

有時,文字訊息中會出現「我很沮喪,lol」之類的矛盾,這種看似輕鬆的表達方式,有助人們表達或談論難以啟齒的難受感覺。俄勒岡大學社會語言學家 Rachel Weissler 指,這種情況下,lol 的意思是「不要太凝重地看待這件事,但也想建立聯繫」,希望得到對方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