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為孩子提供智能電話的父母

A+A-

時至今日,絕大多數青少年以至兒童都已離不開智能電話,朋輩關係亦大多建立在社交應用程式之上。「華盛頓郵報」報道,有父母堅拒為孩子提供智能電話,做法似乎剝奪了孩子擁有與他人同樣的權利,卻能保證孩子的精神健康。

非牟利組織「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2019 年的一份報告指出,53% 美國兒童在 11 歲時已擁有智能電話,到 16 歲時比例更上升至 89%。機構另一份報告亦發現,50% 的青少年對自己的智能電話上癮,而他們的父母中有 59% 的人認為孩子出現這種問題。

臨床助理教授 Bradley Aaron Zicherman 自 2019 年在 Stanford Children’s Health 營運青少年復康診所,接收了不少因科技引起行為問題的轉介個案。他表示,智能電話成癮與濫用藥物的模式類似,會觸發大腦中的多巴胺反應。Zicherman 在治療這兩種問題時,經常會使用相同的技術,包括利用家庭治療及對談,幫助患者找到改變的動力。但他指出:「這可能比部分藥物濫用個案更具挑戰性。」因為科技無處不在,與吸毒或酗酒者不同,智能電話成癮者必須學習限制自己的使用狀況。

在美國阿肯色州費耶特維爾(Fayetteville)執業的精神科醫生 Adriana Stacey 亦深明這一點,她的病人大多是高中生及大學生,應診時,她經常要求新病人打開電話,展示他們一天的螢幕使用時間,鮮有患者用不到 9 小時。

Adriana 目睹這些年輕患者受焦慮、抑鬱或無法集中注意力所困擾,他們無法理解為何要減少使用智能電話。她腦海中總會閃過一種想法:「這太愚蠢了,這些小設備正在控制這些孩子。」因此,Adriana 堅決不讓自己的孩子得到智能電話,她說:「如果他們在 18 歲時想要一部,就要自己有工作並且負擔得起。那是他們的選擇。」

其長女 Annalise Stacey 現年 15 歲,是班上唯一一個沒有智能電話的人。她無法用電話與朋友計劃放學後或週末的玩樂行程,有時甚至不知道同學在說甚麼,因為他們都用短訊或社交媒體來交流八卦。Annalise 說:「我很沮喪,因為我比較害羞,覺得自己肯定會受排擠,而且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融入其中。」

在舞蹈比賽在休息室等候上場的時間,令 Annalise 最為難受,她覺得自己與其他參賽者彷彿存在於兩個不同的時代。她說:「我會嘗試與人交談,但他們只會通過電話、Snapchat 或其他方式繼續聊天。」Annalise 更曾因「格格不入」而放棄跳舞一年,並坦言:「我很難在團隊中結交朋友。」

Adriana 深知 Annalise 要面對多少困難,她說:「這有點像一把雙刃劍,我可以和孩子一起見證這如何影響他們,以及他們與他人的關係。」但她堅信在青春期沒有智能電話所面臨的所有挑戰,都比不上擁有之的代價。

雖然沒有智能電話諸多不便,但 Annalise 也漸漸理解母親強硬的立場,見到朋友因文字訊息及社交媒體而發生鬧劇,更慶幸自己沒有參與其中。「這對我的生活造成太多額外壓力,我不需要。」而且當她與朋友出去玩時,對方有時會花費數小時拍攝一張完美的照片,她說:「這樣 Instagram 上的每個人都能看到他們有多開心,但我覺得這很奇怪,我想:『我們不能享受當下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