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浩基:「蝙蝠俠:致命玩笑」—— 當美式漫畫被注入了致命的深度與黑暗

A+A-
「蝙蝠俠:致命玩笑」漫畫書封(局部)。

許多喜歡看文字小說的讀者,或多或少都有一種傾向,就是輕視漫畫,認為都是「不太愛看文字的人才會看的圖像書」、「小孩子的東西」等,因而忽視了漫畫中的故事寫作所帶來的深度,彷彿以圖像形式來表達的故事,就是缺乏深度。

當然,已有不少日本漫畫打破了這個看法,只是在傳統美漫,其實早就有不少傑出創作人參與其中,當中一位正是英國傳奇漫畫作家艾倫摩爾(Alan Moore)。除了是漫畫作家外,他還是小說作家、電影編劇和音樂家,曾九度奪得被喻為漫畫奧斯卡的美國漫畫界最高榮譽 —— 艾斯納獎(Eisner Award)最佳作家,與宮崎駿、手塚治虫、Stan Lee 等並列「艾斯納獎漫畫名人堂」,也拿過科幻作品最高榮譽的雨果獎(Hugo Award),其筆下創作了傳奇的「V 煞」(V for Vendetta)和「保衛奇俠」(Watchmen)。

這樣的一個傳奇大師,如果只寫小說,當然會被傳統文學界敬重,但他更高的成就,是自 80 年代初期參與「蝙蝠俠」的漫畫系列創作,與漫畫家布萊恩.伯蘭(Brian Bolland)合作創作了蝙蝠俠和小丑的經典故事 ——「蝙蝠俠:致命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就像導演添布頓(Tim Burton)所言:「我愛『蝙蝠俠:致命玩笑』…… 這是我的最愛,也是我愛上的第一本漫畫。」

這本漫畫影響了我很多,當年在看英文版時,由於英文一般,都是一知半解。慶幸台灣木馬文化近年拿到了不少 DC 漫畫的中文版權,正式授權出版 DC 原著的「蝙蝠俠」,以及其一系列艾倫摩爾有份參與寫作的漫畫中文版,讓我們不用再在網上看那些漫畫盜版網站的差劣粗疏翻譯。

也許沒有留意美漫的朋友不太清楚,其實許多美國超級英雄的漫畫角色創作,都是始於 3、40 年代,例如「蝙蝠俠」就是於 1939 年由鮑勃凱恩(Bob Kane)和比爾芬格(Bill Finger)聯合創作,只是其後 DC 不停衍生和伸延,並邀請了不少作者和畫家加盟創作和繪畫這些角色的不同故事。

透過每個作家筆下的演繹,讓角色有點不一樣的變化,雖是連貫,卻又有其個人風格。而風格最強烈的,就是艾倫摩爾在 80 年代起,把「蝙蝠俠」這個傾向純娛樂、普通推理查案的美式動作漫畫,推向更深層次的內心黑暗面,讓故事變得更有深度,再配合其一些老拍檔,如布萊恩・伯蘭或「V 煞」的大衛.洛伊德(David Lloyd)的精細畫風,讓故事更上一層樓,成為經典,並造就了日後由添布頓開始發展的「蝙蝠俠」系列,跟過去的電視版有著差異,走向更黑暗,和像小丑這種經典反派的內心扭曲。

由艾倫摩爾的版本出發,到添布頓注入奇幻色彩,再到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做成的黑暗和真實感,並配合上已去世的希夫烈格(Heath Ledger)之精彩演繹,本以為已難以超越真人演出的小丑情緒,只是沒想到數年後,祖昆馮力士(Joaquin Phoenix)竟另闢新徑,走出了一條更悲慘的路。

現在有機會看到完整、優質的中文翻譯漫畫版(感謝上帝,還是印刷漂亮的繁體中文),算是不忘初心,重溯源頭,是個難得之旅。放下書本,可能會讓你發現,無論身處何方,多少也感覺到有點像葛咸城,而在每個葛咸城中,大概都有一個小丑,只是不一定找到蝙蝠俠而已。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亂世閉門讀禁書,看舊片。幸福感覺,來自吃喝與揮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