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式教育,在印度可行嗎?

A+A-
印度學生正進行 12 年級的公開考試。 圖片來源:Arun SANKAR/AFP

測驗考試是大多數地區教育系統的主軸,成績也自然成為莘莘學子學習歷程上最重要的事,但一味追求成績,學童容易陷於壓力之中,亦易忽略應有生活技能。所以上課時間少、作業少、考試少,學生學習能力卻相對高的芬蘭,近年頓成各地倣效對象。不過據「德國之聲」(DW)報道,「以考試定生死」的印度雖嘗試採用芬蘭教育系統,但目前仍面對不少困難。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 2020 年對芬蘭的教育政策展望中指出,當地教育系統會下放決策權,大多數與教育相關的決策都是在市政或機構層面作出,持份者參與度很高。而該國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排名中,閱讀、數學及科學成績都遠高於平均水平。

芬蘭的教育模式之所以行之有效,其實有賴於他們會實踐所學常識,以及著重全人教學環境,講求公平而非傑出。與傳統的印度教育模式不同,芬蘭兒童在 6 至 7 歲才開始上學,學校上課時間亦比較晚,通常在上午 9 點之後。反觀印度兒童可能年僅 3 歲就要入學,待年紀稍長,早至上午 7 時就要到學校。

由於沒有公開考試及測驗,芬蘭的學校系統強調合作而非競爭,並鼓勵師生之間有更多互動。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的芬蘭國際學校校長 Minna Marika Repo 指出:「芬蘭的課程會根據未來學學者的報告,大約每 10 年進行一次改革。」而且課程會更加注重培養技能,Repo 解釋:「常規工作時代已經結束,社會愈來愈強調特定技能,而不是強記資訊。」

至於印度教育的特點則是由中央制定課程內容,學校全面執行,當中幾乎沒有變動餘地,而且是以測驗考試為先。兒童從小就要準備在 10 年級及 12 年級參加公開考試,而名校錄取分數線都會遠超正常範圍,所以學童自小就被灌輸競爭的概念。但該教育系統經常忽略每位學生擁有不同能力及技能,故亦不會因材施教。

印度與芬蘭的教育系統明顯不同,但當地愈來愈多教育機構希望引入芬蘭的教育理念。由於學校不能完全改變課程,所以像 Finland Education Hub 這類教育機構會幫助他們作調整,期望將芬蘭技術融入現有系統。

然而,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目前低於 2,000 美元(約 15,700 港元)的國家,要全面實行芬蘭的做法,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 2021 年,最富有的 1% 的印度人口擁有超過 5 分之 1 的國民總收入,也代表著芬蘭學校每年平均接近 7,000 美元(約 55,000 港元)的學費,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難以負擔。

在印度建立芬蘭教育體系,另一個大障礙是要說服父母,讓他們相信子女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不會處於劣勢。Finland Education Hub 行政總裁 Ashish Srivastava 說:「我們的『早期教育課程』沒有教科書,這導致家長有所抗拒。我們會解釋,孩子們在課本之外,通過活動、動手做事情、戶外活動,學到了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