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了品牌活動和聚首一堂。
上星期獲邀參觀 Nike at 50: A Genealogy of Progress 活動,品牌慶祝成立 50 週年,把「堅決不停 Never Done」的理念,透過 4 大區域呈現出來,包括「Nike 50 Moments: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光輝時刻」、「Moon Path:馬拉松跑鞋的創新進程 」、「Allure of Air:Air 的百變魅力」、「Move to Zero Lounge:邁向永續未來」。同場亦有 6 位本地創意藝術家,以「創建永續生活空間」為主題,將品牌的生產廢料化作藝術,其中的循環再生廢料,包括棄置的鞋盒及生產過程中的碎布。在場的藝術作品可單獨出售,所有收益將捐贈予由新世界發展策動之大型捐贈配對平台 Share For Good,以支援受 COVID-19 影響之有需要人士。
一個品牌,50 年,說長不長,但半世紀絕對不短。如有份參與的朋友所言,當中有太多故事可以講,要如何挑選呢?我想,從一個參觀者的角度去看,他們想帶出的訊息是清晰明顯 —— 由過去說到未來,回顧重大時刻;展示由 K11 借出罕有的 Moon Shoe HK 最初版,到由跑出新紀錄的 Alphafly Next% 作結;由經典的技術到永續創新技術等等。還有「落地」的感覺,品牌與香港,螢幕上熟悉的香港運動員,如曹星如、歐鎧淳和張家朗,當天參觀者又可預約工作坊。由「隧隊」到不同區域,逐一連繫。
我想,不論是哪一個品牌,要觸動到一個城市,其中一環,是說到和塑造到本地的故事。有時我們會問:是品牌將一個運動員造星,還是運動員成就了一個品牌?雞和蛋的問題,相輔相成。而有意思的是,一個城市想要建立某種體育風景,或推動體育文化,有時是需要這樣的火花。有些運動員,天時地利人和,是獨特的可一不可再,而如果品牌可以看到他或她的潛能,同時提供資源,一顆體育明星,以及一股運動浪潮,可能就此而生。同一條「方程式」,想再沿用於另一人身上,可能亦不會再收到相同效應了。香港社會對於這種帶點商業化,背後又不乏互相支持和共同意念的產業生態,好像開始熟悉起來,愈來愈能接受。當然,箇中的運作和平衡,亦必須好好拿捏。
看到今次活動,品牌與香港運動員,一個個故事湧上心頭。此外,當日碰上不少傳媒行家,大家也久違了這樣的大型體育品牌活動了吧。聽到有人寒暄:「最近好點了嗎?聽說疫情下許多活動都停擺,大家之前都在努力找題材⋯⋯」所以我想,有這樣的活動,除了慶祝品牌的里程碑,也為城市的體壇注入了一些生氣。我期待香港的運動世界,重新動起來。
順帶一提,今次活動日期是 5 月 23 日到 6 月 11 日,時間是上午 11 時至晚上 9 時,公眾可到相關網站登記參加。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