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ESG 再無小政府大市場,氣候政策進退維谷

A+A-
在白羅斯莫濟里附近,可以看到位於德魯日巴石油管道分支上的煉油廠,原油將通過管道向西輸送到歐洲。 圖片來源:路透社

資本市場近半年的主題是經濟衰退,追逐 ESG 的資本也出現資金流出跡象,一些國家為了鼓勵私人企業不要放棄治療,似乎用齊胡蘿蔔加大棒,摒棄自由市場為上的經濟主義,且退且戰,舉步維艱。

不問政治取態,世界各地的政府也在奪回對市場的控制,是自二戰以來公共和私人經濟力量平衡的最大轉變,最主要原因當然是源自能源危機,2021 年的下半年,歐盟消費者的天然氣成本上漲了 12%。在俄烏戰爭爆發後,能源問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歐洲基準價格,截至今年 6 月,在 12 個月內上漲了 5 倍,令政客大感頭痛。

201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Paul Romer 曾提及,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會在經濟大蕭條時變得更不獨立,一部分人變得貧窮,經濟突然崩塌,更多人相信要強大國家帶領,同時有些事對社會有益,但對公司無利,市場不會去做。這個時候要政府去資助發展,不能只讓企業做一些對社會無益但有盈利的發展。

而迫使政府作出更多干預市場的行為,當然是氣候危機迫在眉睫,現在亞洲發電仍依賴煤炭,令碳排放已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如果沒有政府的進一步干預,相信碳排放量會在未來幾年繼續增加,無可能達至「巴黎協議」。

各國就出手干預市場運作,雙管齊下採取一系列措施,以不同形式確保經濟穩定之餘,亦要發展再生能源,如一向追求綠色經濟的荷蘭也一改方針,取消燃煤發電廠的發電上限,不再限制現時燃煤發電廠之發電量上限最多 3 成半的規定,且決定繼續開採位於格羅寧根的天然氣田,而非在 2023 年停產。

英國在卓慧思上場後就鎖定家庭的能源賬單,同時授予新的北海石油和天然氣許可證,並取消水力壓裂的暫停令,也不容許農地過度開發太陽能,導致氣候政策倒退。雖然英國的綠色政策名義上仍然存在,從 2030 年開始,將不允許新的汽油或柴油動力汽車上路,但目前干預重點似乎是價格控制和增加碳排放。

另外,還有很多國家加快推動再生能源,如德國政府正計劃將該國 2% 的土地面積用於風力發電,並正在制定緊急配給計劃,以管理俄羅斯切斷天然氣供應後預期的冬季能源短缺。

事實上,許多政策的效用只屬暫時性,未有國家能夠在危機下投資長期能源政策,學者認為要真正解決問題,也不能只依靠政府或商界單方面,雙方應該採取合作安排,由政府制定能源目標和標準,「恩威並施」,令私人企業協助實現總體目標,向低碳經濟轉型。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