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紀公使館擄人風波:孫中山倫敦蒙難記

A+A-
孫中山(左)在被擄後,由兩位老師康德黎(中)和孟生(右)奔走相救。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領事館是一個國家派駐外地處理外交事務的機關,理論上職員享有外交豁免權,若果有案件在領事館內發生,所在國的司法機構往往難以追查,有時候甚至會引發外交風波。當中國正值晚清時期,經過一連串與列強的戰爭,被迫打開門戶,進入了世界體系後,在 1896 年就發生了一場知名領事館擄人風波 —— 革命黨領袖孫中山被綁架到大清駐倫敦公使館。

1895 年,孫中山和興中會戰友策動了第一場武裝起義,史稱「廣州起義」,本來興中會打算先佔領廣州,再揮軍北上,但因為機密外洩而流產,其中陸皓東等多名成員更被處死。孫中山於是開展流亡生涯,輾轉到了日本、美國,繼續籌備革命事業,並在 1896 年 9 月抵達英國利物浦。其後他在 10 月 1 日轉到倫敦,其中一個目的是探望在香港學醫時的兩位老師 —— 康德黎(James Cantlie)和孟生(Patrick Mason),其中康德黎更替他安排了客棧。

孫中山在 1897 年署名撰寫的「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記載了後來被擄的經過。當時大清公使館位於波特蘭坊 49 號(49 Portland Place),亦即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領事館所在地,距離孫中山所住的格雷客棧(Grey Inn Place)只有不足 3 公里的路程,而且是從客棧到康德黎家的必經之處。根據「倫敦蒙難記」所述,孟生和康德黎夫人都曾經警告孫中山盡量不要靠近大清公使館,康德黎夫人更提醒公使館職員可能會綁架孫中山回國。

孫中山後來多次經過大清公使館門口,公使館職員也察覺到他可能是被通緝的革命黨領袖。駐英公使龔照瑗向駐美公使楊儒確認孫中山的容貌特徵和身份後,決定設局捉拿。10 月 11 日,孫中山約了康德黎打算一起前往教堂禮拜,故再次途經大清公使館,這時有兩個中國人接近孫中山搭話,並邀請他到家中喝茶,後來把孫中山推進一棟房子,孫中山就這樣被扣押在大清公使館。

在公使館內,他除了被中國人盤問,還遭受公使館參贊、英國人馬卡尼(Halliday Macartney)審問;他又遇到兩名英國工人,其中一人名為科爾(Cole)。孫中山希望透過兩名工人送信予康德黎,兩名工人答應後卻沒有照做。其中一名綁架孫中山的人,自稱唐先生(Mr. Tang),恐嚇指公使館會把他運到香港外海轉交滿清水師,又指公使館是中國領土,其他國家不能干涉;他稱希望這次成功捉拿孫中山,能讓自己升官發財。

波特蘭坊 49 號自 1875 年起為大清公使館,現址亦為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惟大使館已於 2018 年決定遷往東部英國皇家造幣廠原址,具體日期未有公佈。 圖片來源:William Barton/Shutterstock

到 10 月 16 日,孫中山鼓起勇氣再次向科爾求助。這次他將自己類比左被土耳其迫害的亞美尼亞基督徒(英國人會較熟悉和同情),他形容因為自己是基督徒,希望建立更美好的政府,而被中國皇帝追殺。他向科爾道:「我的性命在你手裡,如果你把事情公諸外界,我將得救。要不,我定必被處決。你會拯救一條生命,抑或將之奪去?你覺得哪樣事情更重要 —— 侍奉天主抑或是侍奉主人?榮耀正義的英國政府,抑或是腐敗的中國政府?」

最終科爾決定幫助孫中山,把孫中山的便條交到康德黎手上。康德黎知悉事件後,聯同孟生到外交部、警察局報案,又監視公使館一舉一動,以防他們偷運孫中山出境,同時接觸多份報章希望製造輿論。最後,倫敦「世界報」(The Globe)刊登了孫中山被公使館綁架的新聞,英國朝野也紛紛譴責大清公使館,認為行動完全超越了外交特權。初時,駐英公使龔照瑗堅拒放人,後來時任英國首相梳士巴利侯爵就親自介入,威脅驅逐所有滿清外交官。

最終,在 10 月 23 日,孫中山重獲自由,前後共被扣留 12 日。經過此事後,孫中山成為了國際知名的人物。他直到 1897 年 7 月才離開倫敦,這段期間研習政治理論經典,知名的三民主義亦漸見雛形。澳門大學已把孫中山的「倫敦蒙難記」數碼化,讓讀者可以還原當年公使館的擄人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