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的「施政報告」中,政府提及會進一步推行控煙工作,目標在 2025 年降低本港吸煙率至 7.8%。11 月 3 日,吸煙與健康委員會主席湯修齊引述與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的會面內容指,政府有意將 2009 年或之後出生的人士訂為「無煙世代」,該年齡群組將終身不能買煙。現時已有其他地方的政府推出類似措施,就讓我們了解當時的政策討論。
美國麻省小鎮布碌蘭(Brookline),是已故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的出生地,該鎮在 2020 年 11 月創下歷史,成為全美首個投票通過禁止 2000 年 1 月 1 日以後出生人士買傳統香煙和電子煙的地方。該法案在 2021 年 7 月 1 日得到麻省檢察長簽名核實,在同年 9 月正式生效。當時評論人認為布碌蘭的舉動,可能會得到更多地方政府仿效,甚至會上升至全國層面。也有人質疑政策成效,畢竟布碌蘭與其他合法售煙的地方十分接近,年輕人可輕易繞過禁令。
不過,這一類「無煙世代」(tobacco-free generations)法案已經在國際社會引起熱烈迴響。今年,紐西蘭勢將通過類似法案,2008 年以後出生人士將終身不能買煙,預計在 2023 年就會生效。該政策還會配合其他措施,例如大大限制尼古丁含量上限、減少香煙銷售點數目,增加對戒煙服務的撥款等,目標是到 2025 年把吸煙率降低至 5%。不過紐西蘭將不會規管電子煙。而丹麥、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衛生部門都有意推出不同版本的「無煙世代」法案。
現時已經退休、定居在澳洲的前牛津大學數學系教授 Jon Berrick,其實早在 2010 年已提出「無煙世代」法案的構思,他當時建議以 2000 年出生人士為分界線,逐步走向全面禁煙。他認為以出生年份,而非以年齡(如 18 歲或 21 歲)作分界,能夠向外界釋出明確訊息:吸煙對於任何一個年齡組群都並不安全。而「無煙世代」法案又比全面禁煙更加務實。畢竟現時仍然有很多人依賴香煙,不可能一晚之間全面禁絕。他樂見國際社會有愈來愈多的討論。
然而,在 Berrick 身處的澳洲,有關討論並不算熱烈。2014 年,有塔斯曼尼亞議員曾提出私人條例草案,但失敗收場。蒙納殊大學法學家 Brendan Gogarty 曾撰文抨擊「無煙世代」法案。Gogarty 認為即使吸煙會構成社會威脅,任何立法行動都要以證據為本,也要平衡公民權利和憲法限制。他認為法例只針對一班沒有投票權力的民眾並不民主,他們根本無以監督議員。由一個世代的人規定另一個世代將來的行為也並不公平。
除此之外,他也質疑「無煙世代」法案的成效,過去世界各地的禁酒法令就顯示,禁令往往會失敗收場。也有其他專家認為即使「無煙世代」法案實施,社會上依然可以輕易買到香煙的話,煙草依然會在年輕一代氾濫,因為有需求就可能會有黑市。而有些比較強硬的公共衛生專家又認為,「無煙世代」法案過於溫和,無法幫助澳洲達成 2030 年吸煙率少於 5% 的目標。他們認為要從一般零售商店杜絕香煙,並要仿效紐西蘭大大減低香煙中尼古丁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