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碼以外的決勝方式:美職聯的 35 碼單刀球

A+A-
1978 年 8 月紐約宇宙對明尼蘇達奇克斯的賽事,要進行 35 碼單刀決戰。 圖片來源:New York Cosmos/YouTube

在世界盃,當進入淘汰賽,假如兩隊在法定時間和加時後未能分出勝負,就要進入互射 12 碼的環節,這也是不少球迷覺得最緊張激烈的時刻。有人會認為 12 碼能夠考驗球員的心理質素和技巧,是分出勝負的最佳方法,有人則覺得 12 碼的幸運成分始終偏高。其實在 90 年代的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就發明了另一種決勝方法:35 碼單刀球(35-yard shootout)。

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MLS,簡稱美職聯)成立於 1993 年,至今有 25 支美國球隊和 3 支加拿大球隊參與其中,吸引到一些(前)頂級球星如加里夫巴利(Gareth Bale)和希古恩(Gonzalo Higuaín)等。過去 20 年,美國都是世界盃常客,又在今屆賽事打入 16 強,一洗過去足球弱國的形象;而美國將會在 2026 年與墨西哥和加拿大合辦世界盃,預計能令足球文化在當地更加普及。然而,美國足球其實經過很多歲月,才走到今日的地位。

在美國,美式足球、棒球、籃球和冰球一直以來是最受歡迎的運動,足球在 1990 年代只是小眾玩意。當時美職聯作了很多大膽嘗試來迎合觀眾口味,例如色彩極度斑斕的球衣風格、誇張的球隊名稱(例如火焰、銀河、革命等詞)。另外聯賽仍保留美式風格,例如比賽時間是倒數而非順時,聯賽會分為東、西岸,並設有常規賽、季後賽。而其中一樣令美國觀眾不習慣的地方,是英式足球有打和的概念,但例如美國職籃(NBA)等即使是常規賽,雙方賽和也要打加時。

於是到 1996 年,美職聯就採取了特別的 35 碼單刀球制度。該制度與 12 碼相近,同樣是每隊首輪派 5 名球員分勝負。攻擊一方會在 35 碼觸球,然後與守方的守門員進行一對一單刀比試。攻擊球員可以盤球扭過、直接射門,又或者以假動作騙過對方門將,總之把球送進網內即可。整個對決只在於數秒時間,十分考驗雙方的心理質素、時間判斷、膽色,以及個人技術。35 碼單刀球由此吸引了很多球迷興趣,包括荷蘭傳奇名宿雲巴士頓(Marco Van Basten)。

其實 35 碼單刀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 1970 年代的北美足球聯賽(NASL)。美國當時曾經短暫捲起一陣足球熱,「球王」比利(Pele)、「飛人」告魯夫(Johan Cruyff)和「大帝」碧根鮑華(Franz Beckenbauer)都先後加盟過紐約宇宙隊(New York Cosmos)。當時聯盟亦面對過打和的問題,初時解決方法就是用傳統 12 碼。可是,北美足球聯賽領導層認為 12 碼太過隨機,偏於進攻一方,美國觀眾們也不太受落。

於是到 1977 年,北美足球聯賽採用 35 碼單刀球,而且限時 5 秒之內就要射門。當時聯賽高層認為,35 碼球能夠模擬進攻球員在正式比賽單刀時,面對的防守壓力,令對決更加真實。一開始,助理球證會以秒錶手動計時,時間一到就吹響哨子。後來北美足球聯賽直接找精工(Seiko)訂做大型分牌兼計時鐘。35 碼單刀球造就了美國足球很多經典時刻,到今天仍可找到碧根鮑華射 35 碼的片段

可是,國際足協(FIFA)一直很抗拒種種美式規則,更曾在 1980 年代初警告北美足球聯賽要符合國際球壇的球例標準,否則會頒佈禁賽令。北美足球聯賽最終也妥協並修訂多條規則。不過,深受球迷歡迎的 35 碼單刀球就得以保留,直到北美足球聯賽在 1984 年破產解散才一併消失。到 10 年後美國球壇重組美職聯時,希望建立新形象,並沒有立即重新採用 35 碼單刀球,並考慮過多個方案,如計算角球數目、傳統 12 碼等,最後還是回到單刀球。

當然,35 碼單刀球也做成很多問題。不斷高速一對一單刀,容易令球員相撞,並引起衝突。後來美職聯在法定時間打和的賽事也愈來愈多,高達 30%,其中一個原因是愈來愈多球隊希望死守至 35 碼單刀球。不過更根本的原因,是美職聯再次陷入財困,要找方法在球場內外開源節流,35 碼單刀球就成為了開刀對象。當時聯盟的講法,是要重新吸引死忠球迷的支持,貼近世界主流,於是到 1999 年,35 碼單刀球還是成為了歷史。

不過,近年球壇偶爾亦有聲音要求重新引入 35 碼單刀球。除了雲巴士頓,告魯夫在生前也提議過歐洲採納 35 碼單刀球,據說碧根鮑華也很喜歡這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