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孤兒」:國際善事的黑幕

A+A-
1956 年韓國一家孤兒院前。 圖片來源: Bettmann/Contributor/Getty Images

1953 年韓戰停戰後,當地大量兒童被遺棄在孤兒院,催生了國際間收養韓國兒童的現象。60 多年來,不同機構組織把大量韓國兒童帶到西方,據韓國政府稱,1953 至 2019 年間,到達外國的韓國兒童數字多達 167,864 人。然而,近年不少嬰孩時期已到西方生活的韓國「孤兒」發現,自己離開本國時根本不是孤兒,甚至發現他們的過去,純屬捏造。

現年 47 歲的 Anja Pedersen-Scholl 是韓裔丹麥人,她還是嬰兒時已身在丹麥。Pedersen-Scholl 一直知道自己是收養孩子,還知道自己本名為李恩敬(Lee Eun Kyung,音譯)。但真相是,李恩敬這個女孩早已死亡,Pedersen-Scholl 出生後不久,即被人以李恩敬的證件製造假身份偷運出韓國,其真正的本名是孫恩珠(Son Eun Joo,音譯)。

今年 8 月,丹麥韓裔權利組織的律師兼聯合負責人 Peter Møller,在韓國首爾舉行記者會。 圖片來源:Ko Root/Facebook

隨著官方紀錄數碼化、DNA 技術進步、網絡社交媒體廣泛傳播,昔日的國際收養貿易黑幕逐漸被揭開。韓國社會服務協會(Korea Social Service,KSS)在 2009 年調查 Pedersen-Scholl 的個案,發現當年她的收養文件其真實身世不符。不僅名字、身份不同,Pedersen-Scholl 離開韓國時亦非孤兒,但父母貧窮且未結婚,叔叔在其父不知情下把她帶到 KSS 收容。由於她的身份被換成李恩敬,生父到不同收養機構尋人時,也找不到女兒下落。

Pedersen-Schol 指,孤兒院和虛假文件是一場掩飾,旨在使 KSS 當時能讓她獲國際收養。她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許多人質疑自己當年是在虛假情況下被收養。從上世紀 50 年代中期到 1980 年代後期軍事統治結束,約 20 萬名韓國嬰幼兒獲歐美家庭收養,目前約有 300 名海外韓裔「孤兒」,要求韓國調查他們的個案。

丹麥律師 Peter Møller 也像 Pedersen-Scholl 一樣,在 1970 年代獲海外人士收養。Møller 帶領總部位於丹麥、成員約 300 人的丹麥韓裔權利組織,上月中在一場記者會上提到,300 多份來自丹麥、挪威、荷蘭、美國等國家的韓裔獲收養者調查申請中,有人投訴收養文件中信息不準確或偽造,例如載有錯誤的出生姓名、日期或地點、親生父母資料,扭曲他們的身世。

Møller 當時補充,團隊向韓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提交的新證據,反映當時歷屆韓國政府,在主要收養機構 Holt 的收養暴行中發揮作用。他指責過去的政府發起收養運動,目的是要「驅逐混血兒、殘疾兒童和未婚媽媽所生子女」。他向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表示:「我們想要真實信息,我們有權擁有自己的身份。我希望這些機構會為他們的所為負責。他們賺了大量金錢,很多人藉賣孩子致富。」

Møller 與 Pedersen-Scholl 所在的丹麥,是當年其中一個大量收養韓國兒童的國家,從 1960 年代到 80 年代接收約 9,000 名兒童。Møller 表示,僅在丹麥,每年就有超過 500 名兒童到來,「假如再算及美國和其他國家,街上會充滿嬰兒籃」。據他瞭解,自己並非孤兒,但生母未婚而最終被人收養。「我的舊護照顯示我在首爾出生,但我其實在論山出生。每次得到的信息有變化,你的身份也起了一點變化。」

自小分離,成為一些「孤兒」及親生家庭的悲劇。鄭京淑(Kyung Sook Jung,音譯)表示,生母在 1970 年分娩後不久去世,由於她出生時已染病,父親無力支付醫療費用,惟有將她暫時送去其他地方照顧,但鄭卻被帶到挪威一個並不幸福的家庭。直至 18 歲那年鄭到訪韓國,終於追索到自己的親生家庭,但父親早已離世。鄭的姊妹告訴她,父親從未同意將她送到國外,亦不知內情,生前曾到附近的兒童之家找她。鄭希望韓國方面能正式道歉,「韓國有份奪走我們的人生,我們被剝奪了真正的文化、出身和家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