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麥:是對抗糧食危機的關鍵?

A+A-
圖片來源:Damian Pawlos/Shutterstock

根據聯合國在今年公佈的數字,全球仍然大約有 8.2 億人生活在饑餓之中。與此同時,糧食生產又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大約 25% 到 30%。如何能夠以更可持續的方式,生產足夠糧食去養活全球人口,一直是各國學者和農業專家苦惱的問題。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介紹一款古代食糧「混合麥」(maslin),如何成為對抗糧食危機的關鍵。

混合麥,顧名思義就是把不同種類的穀物攙雜在同一塊田地種植。據說早在1 萬多年前,集體農業還未出現,人類已經靠混合麥維生,現時最確切的考古證據能追溯到至少 3,000 年前。貝魯特美國大學的考古植物學家瑪莉森(Claire Malleson相信大部分地方都曾經出現過混合麥,因為這是植物自然生長的方式。今天農夫們會很小心地播種和收割,但在古代,植物種籽四散各處,野生單粒小麥(einkorn)會自然地和燕麥、大麥和黑麥一起生長。

從前在法國,農夫會把小麥和黑麥組成的混合麥製成麵粉,製作名為 pain de méteil 的雜穀麵包。在一些國家,混合麥甚至衍生出不同的詞彙,例如在烏克蘭,混合麥的古文 surzhyk,在今天意指「俄烏語」,即烏克蘭語和俄羅斯語等周邊語言混雜而成的方言。在土耳其,混合麥的古文 mahlut 今天則解作「不純正」。不過現在世上只有少數地方仍然栽種混合麥,例如格魯吉亞、厄立特里亞和埃塞俄比亞。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食物史學家海因里希(Frits Heinrich)認為,混合麥在 18 到 19 世紀的現代化過程中急速沒落。隨著科技進步,農業科學化,糧食生產的效率大增。食物工業亦愈來愈機械化,農產品商人喜歡追求統一的商品,可以加快收割和加工程序,也更能保證食物味道一致。進入 20 世紀,人工氮肥普及,大大推高單項穀物農田的產量;到今天,單一耕作(monoculture)基本上已經是全世界的主流。

可是,單一耕作會過分消耗某些養分,更容易導致水土流失,又會影響授粉昆蟲的活動,長遠危及糧食安全。紐約植物園科學家麥艾維(Alex McAlvay)為首的研究團隊在期刊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撰文,分析混合麥的好處。麥艾維強調,種植混合麥可以帶來全面的良好影響,例如農產量更穩定,在相對貧瘠的土地都能夠種植,又更能抵禦害蟲、真菌和乾旱的威脅,進食時可攝取更廣泛的營養,混合麥也能令麵包和啤酒的味道更立體。

麥艾維在埃塞俄比亞公幹時,無意間發現混合麥。不過,到今時今日,埃塞俄比亞的年輕農民普遍都不懂得如何種植混合麥,事關當地政府也大力鼓勵單一耕作,以鼓勵出口。麥艾維團隊的研究集中分析埃塞俄比亞的農業活動,他們亦已經在波蘭和芬蘭等地建立實驗農場,希望進一步推廣混合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