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YouTube 裡外的 City Pop

A+A-
美國單人獨立樂團 Ginger Root。 圖片來源:Ginger Root/YouTube

兩星期前,美國單人獨立樂團 Ginger Root 初次來日演出,在接近零宣傳下,加場後門票仍售罄。制作人兼樂手 Cameron Lew 在謝場時說,幫助他越洋演出的贊助商,除了購票入場的觀眾,還有 YouTube 的演算法。

雖然 YouTube 對創作的規管方式和廣告策略經常被人詬病,但謎一般的演算法確實衍生了許多跨界的文化交流。2000 年代,YouTube 隨機向用戶推薦日本 70 至 90 年代的流行音樂「City Pop」,導致該音樂類型在歐美忽然冒起。當年銷售成績不怎樣的唱片在當代成為了經典,竹內瑪莉亞一曲 Plastic Love 在發表 35 年後,乘著熱潮製作了 MV。

Ginger Root 近年的冒起與「City Pop」潮流脫不了關係,正如 Cameron Lew 承認,是被 YouTube 的演算法帶紅。在最新兩張專輯中,Ginger Root 無論映像和音樂製作,完美捕捉了日本昭和的時代感,結果舊瓶新酒的製作奇軍突出,成為了「City Pop」異域重生的一個里程碑。單單 Loretta 的點擊數在一年半間達 1,200 萬,以單人獨立樂團來說簡直是奇蹟一般的數字。

許多今天被視為「City Pop」經典的唱片都有歷史,絕版已經是理所當然,在串流平台上找到只屬幸運中的幸運。加上連電腦都不帶光碟機的今天,音樂 CD 已經逐漸變成發燒友面向的商品。要一聽當年的傑作,大部分人只能透過 YouTube 的非法上載。正如許多留言宣稱:「這首歌永遠不會敗給版權」,「City Pop」在作為網絡生成發酵的文化祭典外,也是一場發生在 YouTube 上的版權鬥爭。

既然市場如此熾熱,為甚麼不上架串流平台?除了日本公司封閉內向的固有毛病外,也有創作者意願的問題。被認為是「City Pop 之神」的山下達郎,在去年 6 月的訪問中爆出一句:「恐怕到我死為止都不會在串流平台上架」,震驚了許多人。關於理由,他說:「不在意表現的人隨意拋售歌曲,以賺取金錢。雖然這是市場的勝利,但與音樂的勝利沒有關係。本來音樂應該是不考慮這種東西的情況下創作的。」

有人將山下達郎這句話理解成對串流平台音質的批評,又也許山下達郎是認為串流平台,甚至互聯網這個媒體形式無法向聽眾傳遞他心中的訊息,但背後真正的意思始終不明。不過網絡生成的文化裡,創作者的意願只佔部分,決定因素也包括平台演算法和大眾的喜好。

昨天,筆者在日本某鄉下的麥當勞裡等餐時,竟然聽到店內音樂播出 Loretta,有感音樂的流轉,其實還看運氣與緣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