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除了美觀,還具投資價值,惟市場欠缺透明度且可用寶石種類繁多,難以獲得長期價格數據。荷蘭蒂爾堡大學曾於 2015 年發表論文,分析每年數千次拍賣,發現 1999 至 2012 年間鑽石平均回報率與股票和房地產相若,持有者每年可賺取約 8% 的可觀收入。但最近跡象顯示,鑽石的豐厚回報不再穩定。
天然鑽石,人造價格
長期壟斷鑽石供應的珠寶品牌 De Beers,已將 2 至 4 卡未切割鑽石的價格降低 40%。這類鑽石可製成 1 至 2 卡的訂婚戒指,向來深受市場歡迎。近日該公司宣佈將重新推出深入民心的「鑽石恆久遠」廣告活動,進一步刺激需求。
過往鑽石的回報穩定,部分是由持續的需求帶動。就如投資同樣稀有的黃金,在經濟不穩時,往往更多人持有以求保值;而鑽石主要用作珠寶首飾,意味著繁榮時期的價格表現同樣出色。
壟斷供應則是當中最重要的因素。De Beers 主導鑽石生產一個多世紀,這種市場結構以兩種方式來促進價格穩定上漲。首先,該公司透過囤積物資造成短缺;其次是抑制了投機及其帶來的價格波動。該公司在 1980 年代控制約 80% 全球鑽石供應,但此後份額一直被競爭對手蠶蝕,包括俄羅斯鑽石開採集團 Alrosa。現時 De Beers 僅生產供應量的 3 分之 1。
近年由實驗室生產的人造鑽石,亦影響了市場價格。人造鑽石乃透過對碳原子施加壓力製成,而非從地下天然開採,兩者看起來完全無異;其自 1980 年代起推出市面,至 2018 年仍僅佔市場幾個百分點,惟此後數年,隨著更多人造寶石進入市場,其份額已上升至約 10 分之 1。
商業策略適得其反
De Beers 可能無意中加速了這轉變。該公司從 2018 年起,以最低價格發售實驗室出產的鑽石,當時售價約為天然鑽石的 80%,目標是要區分兩者,降低人造鑽石的吸引力。總部設於紐約的訂婚戒指商 The Clear Cut,亦為人造鑽石採取類似的營銷及定位策略;顧客凡購買價值 1 萬美元或以上的鑽戒,均可免費獲贈由人造鑽石製成的「旅行戒指」作替代品,方便於旅行或其他場合更換。現時許多人造寶石的價格僅為同類天然寶石的 20% 至 30%。
De Beers 認為,隨著人造寶石的供應快速增加,兩種寶石之間的價格差距將繼續擴大,從而令後來的人造寶石生產商卻步。但假如從最近的價格走勢來看,這種策略似乎適得其反 —— 隨著人造寶石興起,天然寶石價格正在暴跌。
有分析認為,這或許並非全由市場的結構性轉變引起。美國夫婦通常在交往約 3 年後訂婚,而自 2020 年爆發新冠肺炎以來,社交活動減少,人們較少機會結識新朋友或約會,今年的訂婚人數可能會大幅降低。
De Beers 理應可透過減少供應來扭轉上述情況,但該公司近日反而大幅降價,表明市場力量減弱。對打算求婚或添置飾品的人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但對於潛在的寶石投資者而言,則或要再三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