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忘記吃蛇羹的季節

A+A-

正宗的太史五蛇羹,蛇肉要細如絲;現在街坊版的蛇羹,以足料最為重要。

從前有錢人多吃蛇膽,但現在欣賞的人漸少。

「秋風起,三蛇肥。」是過去港九蛇店的招牌廣告,但在聖誕還穿短袖衫的今日,這句話說出來,真有點尷尬。秋天不來,冬季短暫,香港蛇舖一間間倒閉,因天氣季節和生活習慣的改變,整個行業步入寒冬。

曾幾何時,香港蛇店遍佈各區,入秋後,人們一碗蛇羹、一客糯米飯,吃完一身和暖,是南粵人秋冬的進補良方。老一輩的,還喝蛇酒驅風活筋,以抗嚴寒。蛇店置有一箱箱活蛇,捉蛇師傅左手一圈,右手一拈,雙手把蛇舞弄得出神入化,如影隨形,由大笪地到廟街,從江湖賣藝至專業捉蛇,一套風俗甚至吸引外國遊客獵奇體驗。

在吃蛇未普及前,一碗蛇羹非常矜貴,一口蛇膽更是絕品。60 至 70 年代,一碗燒味飯賣兩毫,蛇羮要七毫。上班族一天賺 5 元,一個蛇膽已賣 10 元。吃蛇者非富則貴,全因賣蛇是高危行業,劏蛇風險極高,一不小心,隨時無命。訪問過幾位開蛇店的捉蛇專家,他們不約而同受過毒蛇所傷,折斷一根手指和視力受損,幾乎是最低消費,喪命也屢見不鮮。偏偏這行業,毋須訓練,不用考牌,過去人夠大膽就能入行,邊學邊做,愈做愈熟,但愈熟手,失了戒心才最危險。恭恭敬敬,步步為營,再加點運氣,反而能平安過關。

然而真正考驗蛇王的,是近年世界的轉變。一次沙士,人人自危,活蛇更被指有沙士病毒,大部分人避之則吉。由當時開始,店舖的活蛇減少,蛇店多是進口急凍蛇肉,從過去在廣東和廣西一帶入貨,到現在多由東南亞運來,急凍蛇肉已成今天的主流。另一轉變是天氣,以往人們過中秋吃完月餅,便開始吃蛇,蛇舖生意旺,到重陽節已可回本,蛇羹一直賣到冬至。但今天全球暖化,秋天消失,香港要到聖誕節才有點涼意,賣不到數星期又已回春,天氣一熱,我們對蛇羹的慾望,直線下降。

不過老一輩的人,仍然相信吃蛇有益,蛇肉可驅風,補腰壯氣,蛇膽更可行氣活血,舒筋活骼。很多老人家還是年年去蛇舖吃蛇羹,喝蛇酒,吃完總會睡得安穩。我沒吃蛇的癮,但天氣一涼便想食碗蛇羹,更懷念從前和親友吃蛇宴的日子,炸蛇碌、扣山瑞、羊腩煲、盤龍鱔、糯米飯,不理正宗與否,即使功效成疑,這樣飽餐一頓,確是一期一會的豐腴美味。只是蛇宴有了「蛇齋餅糉」的惡名,真正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要復興吃蛇的文化似乎相當困難,或者需要由一碗好的蛇羹做起?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曾編寫《本土情味 —— 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香港經典小食》等書籍。不專心飲食者,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