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非不快樂 只我一人未發覺

A+A-

happiness2

資本主義世界,有人亂花錢,理應高興也來不切,為何看在眼裡,煩在心頭?一句說話可以洞悉環球社會的不滿:「你自己啲嘢又唔食得、唔用得,又四圍掃清晒其他國家啲貨!想點啊!」原來人心總認為有錢唔喺大晒,冇貢獻更是討厭。而那些大花金錢的人,他們又真的能買到快樂嗎?如何追求快樂不止是人生哲學,更是舊經濟及新經濟的分水嶺。

追尋「快樂」是人生目標?

在現代社會,多數人相信人生的意義在於追尋「快樂」,結合資本主義,最容易想到及做到的,便是在「花錢」及「搵錢」中獲得。搵錢可以有更多錢花,花錢可以買到心頭好,廣告用字更好:「寵愛自己」或「讚賞自己」,所以人要經歷種種痛苦磨煉,深信這是得到快樂的必經之路,否則人生真的不易捱,晨早起床,由朝做到晚,然後再搭上像走難救生艇的地鐵,才能尋找吃喝帶來的快樂?

以為一場血拼、一份薪高糧準但你自己不喜歡的筍工、一個悠長假期……這些東西及事情會帶來快樂。但最後,你躺在床上開始想:到底跟著做甚麼才可以快樂?這種快樂會完,也容易消散,其實你在隨機追尋一樣你認為會令自己快樂的東西。這些行為本身並不「有用」,你不在創造甚麼,你只是消費及「搵啲嘢搞下」,消磨時間。

但快樂不可能是人生目標,因為生命只不過是行動及經驗的總和,舉例你旅遊到達漂亮的目的地,你會感到快樂;但你到達目的地,卻遇上車禍呢?你感到極不爽吧?你沒有方法保證必然得到快樂,但你可以盡力到達目的地,所以你只能定下現世的目標,愛默生曾說:「生命的目的不是快樂,而是要有作為、要有誠信,要有慈悲,在你生存的環境改善生活」,他提及的,皆是在個人現實環境下能做到的。

而快樂只不過是「有作為」(Usefulness)的副產品。聽上去任重道遠,似乎讓人透不過氣來,不過實情也不是這麼困難,其實這濃縮成一句:你做著甚麼去改變某些事情?在生命中,有沒有做過甚麼對自己或他人有用的事,只是讓某事情進步就那一點點也好,簡單如:帶同你的母親去溫泉旅行、幫助老人家、自己弄一張書桌……或者其他一切你喜歡做的事,沒必要轟天動地,也不用心存過份希望(例如寫兩篇文章,就認為自己踏上奪取文學獎之途),但當你每天做一點有用的事情,一生加起來就會成為可觀的事,自我感覺生命也不一樣,而整個地方,也跟著各人的累積而能有改變。

happiness

可以有「做人有用」的自由嗎?

在西方社會,因為在尋找快樂的思考上,他們較早爭取到自由,也知道何謂自由,所以,於個人層次,可以各自尋塑人生的價值及目標,選擇自己的人生及代價,可以純然為了錢,也可以為了其他價值。宏觀而言,如果多人抱持這種有貢獻、有作為的觀念,綜合起來,社會面貌也定然不同。這正是新經濟的核心價值,講求環保、節約、共享。

但在一個沒自由的國度,選擇不多,如果要對別人有貢獻、有作為,即是要冒險改變現在既得利益者開心滿意的現況,這簡直是嫌命長。在最殘酷的叢林資本主義中,最簡單安穩的人生,當然重回「搵錢」跟「花錢」的循環,然後在消費選擇中,尋求自我肯定及永遠捉不緊的快樂。宏觀而言,自由的重要是因為當想成就甚麼,不會不被准許,而那一片沒有自由的土地,最終也很難孕育出甚麼。一個消費大國內的國民,不是他們想消費,而是他們只可以消費,包括尊嚴及人生,所以他們一發現自己國內的好人好事,便急於分享,一聽到別人逆言,便燥動不安,因為除了這樣,又能可以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