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 iPhone 10 年:帶你進入美麗新世界?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iPhone 發售至今 10 年,至今仍為史上最成功的消費品之一。但在下一個 10 年,它恐怕就要淡出我們的生活。

「華爾街日報」預料,「手機」這種概念會被人類徹底摒棄,現時的手機應用程式及服務,將轉移到更便利的電子產品 —— 一套由戴在身上的電腦、電池及感應器所組成的「身體網絡」,Siri 則是系統的指揮官,它不只跟蹤你的所有互動,更會推測你的下一步行動,比你的父母伴侶都更了解你。

10 年以來,iPhone 成為史上數一數二的暢銷商品,至今賣出約 12 億部,創造 7,400 億美元收益,蘋果亦因此平步青雲,晉身全球最有價值的上市公司。然而,iPhone 在去年首次錄得收益下降,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亦有回落,反映貴價智能手機或終見飽和。手機專家兼矽谷風險投資公司合夥人 Andreessen Horowitz 估計:「去年的 iPhone 和今年的 iPhone 之別,相信會比初代與第二代 iPhone 之間的差別要小…… S 型曲線開始變平,然後你會迎來下一波嶄新技術變革。」

換言之,iPhone 似乎難有下一個 10 年。那麼,蘋果的業務重心將會轉到哪裡?分析認為,從蘋果極為頻繁的收購活動,能夠窺探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蘋果在 2010 年買入 Siri 後,持續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業內進行收購,把專攻於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 Lattice Data、Turi 及 Perceptio 都收歸旗下。此外,有報道指蘋果正研發自家製的 AI 晶片。早前預告的 iOS 11,搭載較進化版的 Siri,亦希望將現時利用觸控屏幕所做的操作,全數為之代勞。除了人工智能,蘋果亦針對擴增實境技術( Augmented Reality,AR)進行多宗收購,包括買下 Primesense 及 Metaio。

市場預期,在 2027 年前,AR 頭罩過於笨重的問題將會解決,意味蘋果及其他公司將推出智能眼鏡。這些裝置能加強視覺及聽覺上的真實感,在最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提供資訊,有望像當日智能手機面世時,引起同樣巨大的文化變革。Ryan Walsh 曾於 2014 至 2016 年為蘋果進行針對媒體的產品管理,他相信:「你將會看到,透過這些增強實感效果,使用手機的心理或會產生巨大變化。當你使用手機,不再是逃離世界,而是以一個較為深入及具有意義的方式,來參與這個世界。」

這張側視圖介紹一款「頭戴式裝置」,把可能是 iPhone 的「便攜式電子設備」盡量貼近眼睛。這或許是蘋果邁向 AR 眼鏡的第一步。圖片來源:美國專利及商標局

隨著物流網日漸普及,AI 與 AR 亦能從中得益:常用的電子儀器均裝有感應器、執行器和無線上網連接。蘋果以 HomeKit 控制智能家居產品;透過 HealthKit 收集健康數據;利用 CarPlayApple Pay 甚至 GymKit,把蘋果扣連生活。蘋果明顯想把它的產品,連繫世上所有事情。但當我們何時何地與何人做何事,都被電子產品紀錄,再加上擁有「預知能力」的 AI,以及預設於各個產品的 Siri,或會得出一種詭異結果 —— 我們的人生會由我們的電子產品主導,成為類似遊戲書 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 的日常生活。

最初,AI 協助的事項較為直接:編排日程的 AI 會自動填妥行事曆,電子儀器會帶領我們逐一完成,甚至建議坐 Uber、鐵路還是飛天車比較好。只是,當 AI 認識你更深,關係逐漸改變,甚至扭曲。「你可能正徒步前往某處,但儀器或會告訴你『欸,你應該拐進這店,他們的咖啡很好喝,店裡還有個人你應該也會喜歡』。」Tinder 的聯合創辦人兼首席戰略官 Jonathan Badeen 如此預料。他領導的團隊正考慮如何把蘋果的最新科技融入到應用程式當中。

你或許不介意,甚至急切希望,由人工智能來告訴你,誰會是你的真命天子,好過終日望天打掛。不過,有得必有失。若你想用 AI 以及其他科技來增進生活,你就得犧牲部分甚至全部私隱,不斷受到你的電子產品、或是製造產品的科技巨擎的監視。事實上,這點亦有違蘋果的初衷 —— 對私隱態度嚴謹、限制收集用家資料、避免側寫(profile)用家,而這些都是設計 AI 必經的過程。因此,風險投資家兼蘋果分析員 Gene Munster 直言:「人工智能不存在於蘋果的 DNA。」

當 Siri 收集你更多資料,就更能捉摸你的動向和思想,未來或會反過來引導你,該去哪兒見甚麼人。圖片來源:路透社

然而,今非昔比。假如往後 10 年,手機真的沒落,蘋果能否創造偉大的人工智能產品,成為如同 iPhone 般重要命脈,將是能否持續成功的關鍵。Gene Munster 相信:「他們明白,未來每間公司都會成為 AI 公司,而他們正存於艱難之地。」 因此,蘋果也在改變策略,從去年起擁抱 AI,只是在收集數據的同時,嘗試將一套名為「差異私隱」(differential privacy)套用到 AI 當中,透過將雜訊或不良數據混入正常數據,擾亂想要套取個人資料的外來者。

專注 AI 發展的蘋果前主管 Daniel Gross 認為,蘋果對私隱的重視,或會拖慢部分產品的開發,但換來的是顧客的信任。「蘋果正與一些艱深的科學打交道,以求嘗試保障你的私隱。我相信當蘋果交出類似的產品,但提供更多的私隱保護,屆時 Google 和 Facebook 將要對世界作出回應。」蘋果在這場科技戰中,賭的就是用家對該品牌的信賴:即使蘋果開發 AI,它對私隱的立場,依然是不會窺看或分享用家資料,資料將被加密以防他人盜取。

Gene Munster 指出,現時尚無科技公司在 AI 上領先,但未來 10 年難以預料。「壞消息是,蘋果正在落後;好消息是,談 AI 如何影響世界,現時仍屬初期 —— 蘋果有時間趕上。」作為用家的你我,也許亦要在接下來的 10 年,適應如何與 AI 共存。那可能不太容易,但在 Uber 和 Airbnb 流行以前,大家也不會坐陌生人的車,或是睡在陌生人的家。如此一想,也就沒甚麼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