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講環保的人,反而愈不環保?

A+A-
假如經濟每年增長 3%,只需 24 年經濟總量便會翻倍,人類需要怎樣的科技和資源來支持這增長呢? 圖片來源:路透社

社會上愈來愈多聲音說做這不環保,做那碳排放又高,身邊總有些「環保能人」,自認具備環保意識。可是,研究發現,愈講環保的人,卻很多時徒勞無功,甚至比一般人更不環保。這是甚麼一回事?

2017 年 6 月刊登在「環境與行為期刊(Environment and Behavior)」的研究,調查了 1,012 名德國人,比較他們的經濟水平、環保意識和影響環境的行為。結果顯示,自認較環保的人,與某些環保行為相關,即他們大多有身體力行。不過,環保意識高,卻不代表他們真的環保了,當談到與能源消耗和碳足跡水平時,他們相較來說還更不環保一些。

研究作者首先整理了前人的研究,這些研究主要為分兩類,一類是「動機研究」,另一類是「影響研究」。先前的研究已確立了「環保身份」程度較高(自我感覺較環保的人),的確會做更多環保的行為,觀察「環保身份」比觀察一個人的經濟狀態,更有效預視環保行為。

影響方面的研究,則著重探究行為對環境的影響,例如某人的生態足跡(支援此人生活所需要的土地和水源面積)、整體的能源消耗或碳排放等。先前的研究則發現,收入較高的消費者傾向擁有較大的生態足跡,對於環境直接和間接的破壞更大。

今次兩位學者則把動機和效果兩方面的研究結合,觀察動機、行為和影響三者之間的關係。環保包含許多範疇,例如生態保育、回收、減廢、節能、減少碳排放等,此研究觀察的環境影響主要是能源使用與碳足跡,例如統計受訪者使用多少電器、是否經常食肉、會否購買有機食品、駕駛汽車出門的頻率、及旅行交通里程。結果發現,那些自我感覺較環保的人,比較低環保意識的人稍稍使用更多的能源 ,亦擁有較大的碳足跡。

即是說,即使這些環保分子自命不凡,事實並非如此。事實是一個人的收入水平,很大程度決定了一個人「環不環保」,即收入愈高,便傾向出遊更多,坐更多飛機,更多駕車出門,使用較多電器等。自我感覺環保只是自我感覺良好 —— 研究作者解釋,這是因為對環境影響較大的行為,並未能啟動他們的「綠色身份」,即他們認為做不做這些行為並不關乎自己是否環保人士。

論文寫道:「環保身份程度較高的人傾向表現對生態較負責,但他們通常著重於對環境好處較細的行動。」不過,研究亦顯示,自我感覺環保的人,的確較少吃肉,及較多購買有機產品,在這方面算是推動環保的小勝利。

個人的行為對於整體的環境好處難以體現,例如,即使你決定今年聖誕節不乘飛機到日本,而決定坐船到澳門,偌大的客機卻不會因你而取消。2015 年樂施會的一項報告已提出,全球最富裕的 1% 的人口,所生產的「碳」,是最貧窮的 10% 人口之 175 倍。這也不難想像,富豪的衣食住行奢華,他們所消耗的能源不會因你把冷氣調低兩度,或不去日本去澳門就能彌補。

衛報環境專欄作家 George Monbiot 便提出,我們必須承認個人之力有限,個體的行為改變是改變不了制度,要拯救環境便需要制度本身有所改變,例如放棄追求經濟增長。在他而言,「綠色消費」、「可持續增長」都是騙人的口號,假如經濟每年增長 3%,只需 24 年經濟總量便會翻倍,人類需要怎樣的科技和資源來支持這增長呢?如果經濟增長沒有增加社會福祉、反而造成生態災難,氣候翻天,今日之得便不能償明日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