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找出需求 或是創造需求

A+A-

當年輕人決定去創業,自然會去請教一些「做過生意」的親戚朋友。他們做過的生意,很可能是經營過食店、自僱過,或者開過工廠,或者是建立過國家,去請教他們要怎樣做生意。

自然地,他們只要跟你關係不是太壞,多少也會分享一些智慧和經驗給你。然後你透過實行,自然會發覺有些是對的,有些似乎是用不上。當然,你也會很清楚,不少經驗是時勢下的產品,而不是恆常的真理。

這除了是因為行業形態,以及時代的不同之外,其實也是生意本質的問題。我們都知道,經濟本質上就是供求——供應與需求。但是,兩者並不是同時產生的,所以生意的本質分為兩種,一種是先有需求,另一種是先有供應。

有些在部分行業經營成功過生意人,會教導你,「先有訂單,然後才有生意」,先確保有可計謀的利潤,然後才投資。先確認有人肯付錢給你,然後你才去網羅滿足其需求的一切人力物力。

舉個例子說,有人說我要長期購買某種電子零件,有多少預算。然後你就去找到那種電子零件。或者是,你看到有一個地方,有很多人需要吃雲吞麵,你就去開一個雲吞麵檔。這一種,就是先有需求,後有供應的做法。這也是大部分比較傳統的生意,用一個簡單的說法,找出需求,滿足需求。這也是我們社會普遍較能理解的創業。因為需求明確,所以成功率也比較高。

現在在媒體上流行的創業,特別是被吹捧的像是 Yahoo 和 Facebook 這種東西,雖然一樣是「創業」,理念上卻是完全相反的東西。

這種是建立一種新的東西,沒有人證明過有這樣的需求,也難以證明他能夠賺錢,當初這東西存在只因為他是對人類有價值。搜尋器,當然有用。社交網站?當然會有人用,但是要怎樣變成收入,那往往是創立者開始時也沒有想過的。要怎樣賺錢,何時才能夠回本,需要透過持續的嘗試慢慢找出來,而在那天來到之前,那看起來是個無底洞般的投資。

這一種類型的創業,沒有明確的需求,是你先製造了那種東西,然後大家才發覺好用,需求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沒有臉書之前,我們根本不知道臉書有多好用,甚至想像不到他會存在。

這一種創業,就是先有供應,然後再有需求。也不一定去到臉書這麼高級,例如你開一個餐廳,推銷一種前所未有的新食物,也是同類。他們難以事先驗證是否會成功,自然地,風險就會很大,成功率也會很低,也許有個 5% 已經很不錯了。而失敗了,賠光是很合理的結果。

在創業的時候,其實你必須想清楚,你在做的是哪一種類型的創業,並不是大家都叫作「創業」就是在做同樣的事情,滿足已有需求,與創造需求,在本質上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在做的是後者,你會發覺,你就難以應用前者的智慧和經驗,很多時,甚至根本沒有人能提供你任何可用的經驗,因為他自己也沒有試過。

事情愈創新,風險就愈幾何上升,這是我們要緊記的點,這也是為何一個社會創新是如此困難,誰想要負那種高度的風險與失敗率呢?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鄭立,Cheng Lap,香港人。從不被寄望的職校生到取得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史學碩士,曾任教職,後轉行創辦公司並開發電腦遊戲「民國無雙」。長於議題思辨、邏輯推演,評析經濟與政治局勢。現於香港「明報」,台灣 udn 「鳴人堂」專欄,以及 PTT 論壇發表文章。著有「有沒有 XXX 的八卦」及「希特拉救港攻略」。Facebook Page:Cheng Lap。

https://www.facebook.com/leglory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