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自認長情又專一,手上的電子產品如手機、手提電腦、打印機,仍是三、四年後便離你而去;即使你打算修理,修理費分分鐘比購買新產品還要昂貴,逝去產品留不住,「計劃報廢」(Planned Obsolescence)是都市傳說,還是真有其事?
證明「計劃報廢」的經典例子有燈泡。愛迪生於 1880 年前後研發可商業生產的燈泡,他發現以碳化竹絲作燈絲,可大大延長燈絲壽命。目前在美國加州,還有一顆據記錄經過 115 年還能照明的「百年燈泡」(也是碳絲燈泡,此網頁每 30 秒便更新燈泡狀況)。「古時」的燈泡更耐用?事實上,在上世紀 20 年代,包括 OSRAM、飛利浦和通用電氣等生產商,組成了「太陽神卡特爾」(Phoebus cartel),標準化燈泡生產,並限制燈泡壽命在 1,000 小時。在此以前,其壽命可長於 1,500 小時以上。無他,燈泡不壞,誰人來買?
於 Made to Break – Technology and Obsolescence in America 一書,作者 Giles Slade 則指出,打印機墨盒亦是另一明目張膽的「計劃報廢」例子。在墨盒墨水用光以前,廠商通過晶片、感應器、或電池等方法廢除墨盒,使用家便需購買昂貴的新墨盒。據墨盒回收和代用墨公司 Cartridge World 估計,單在北美,每年便有 3.5 億個未用完的墨盒葬身堆填區,既浪費,又損害環境。
然而,不是所有的「計劃報廢」都是明刀明槍。手機生產商不斷推出新型號新功能,令消費者不介意手中的產品是否耐用,也是「計劃報廢」的招數之一。自由經濟學派始終相信買賣是你情我願,因此,即使消費者知道 iPhone 的電池不能更換,仍趨之若鶩,可見消費者其實也不太在意新 iPhone 最終是否能長長久久。耶魯大學金融教授 Judith Chevalier 認為:「廠家最終是回應消費者口味。」他再舉童裝為例,大多消費者不會在意童裝是否耐穿,因小孩大得快。
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計劃報廢」能促進生產和消費,創造商業價值,增加就業,同時促進創新,及改善產品質量。作家 Slade 亦承認更多人享受著前所未有的高生活水平,可是「不幸地這要為全球暖化和有毒廢物埋單。」環保組織 Green Alliance 的報告指出,在 2010 年,美國只有 11% 的舊手機是進入二手市場或交回廠商,其餘的 89% 則被棄置在堆填區。
在商業世界,買家賣家都迷失在淘汰這遊戲。然而,Google 的 Project Ara 將推出模組化手機,即是讓手機和電腦一樣,能按需要更換零件。概念源自荷蘭設計師 Dave Hakkens ,原意減少電子垃圾。(編按:Google 於 2016 年 9 月已暫停開發 Project Ara。)美國車廠 Tesla 亦計劃回收其電動車老化的電池,重用於家居能源儲存設備。此外,Tesla 亦為買家提供軟件升級,令用家在換車以外,也能提升電動車效能。要可持續發展,便要更多努力來淘汰「計劃報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