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運動:五個有趣的哲學思想

A+A-
大衛像。圖片來源: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哲學從來都不是香港人的必修課,或者有空做做法國高考的哲學科題目來過癮。忙生計忙到大腦也閉塞時,有人選擇做數獨,不如這次試試用哲學,讓腦部運動一下,保持清醒做人。

人生受挫必備良方

自我克服(Selbstüberwindung)

相信不少人都非常熟悉「What doesn’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這句歌詞。它其實來自一位德國哲學家 —— 尼采(Nietzsche)。終其一生,Nietzsche 都是個悲慘人物:他不斷被追求的女性拒絕,書也賣不好,44 歲時面臨精神崩潰,在 11 年後死去。

但他的思想卻充滿了英雄主義;這位心理質素非凡的哲學家,更教授世人一套克服苦難的精神療法,稱為「Selbstüberwindung」(英譯為 self-overcoming),以成為「Ubermensch」(即超人的意思)的想像為目標,旨在「成為真正的自己」。他給世人變得更強大的建議,主要有以下兩點:

  1. 直視嫉妒。宗教為導人向善,普遍將嫉妒定義為邪惡之端。Nietzsche 則認為,只要將「嫉妒」視為一種人生向導就沒有問題。每一個令我們妒忌的人,都是我們「有一天可以成為的人」的指標。
  2. 不要信奉基督教。Nietzsche 認為基督教弱化了人,創造了一種虛偽的教條,譴責那些他們渴望卻沒有能力爭取的,讚美那些他們不想要卻發生了的。因此,在他們的世界裡,「無性」等於「純潔」、「軟弱」等於「善良」、「屈服於自己所討厭的人」變成「順從」(obedience)、「無法報復」變成「原諒」。
電影「127 Hours」劇照。
電影 127 Hours 劇照

也許 Nietzsche 對基督教的責備不完全是對的;很多時宗教也是人們生存的動力來源。只是他所提倡的「面對自己」,人人都該受用。

究竟我們真的存在嗎?

「缸中之腦」思想實驗(The brain-in-a-vat thought experiment)

試想像一下:你的大腦其實已經被移除,並被放在一個缸中維持運作,所依靠的是一部超級電腦:它供給你日常生活、以至整個世界的影像,給予你一切的感官。你以為自己是以一個「人」的形態存在,但其實你只是缸裡的一個大腦,受一個邪惡天才(Evil Genius)所操控。

這是哲學家 Hilary Putnam 在 1981 年所提出的思想實驗,其原形為 1641 年 René Descartes 所提出的邪惡天才概念(notion of Evil Genius)。雖然這個想法不是沒有可能,也永遠無法驗證真偽,而且讓大多數人覺得很無謂 —— 只要你是個功利主義者,身為大腦還是人,根本於你無別,又何妨努力生活。然而,這種思想旨在令你更多地思考這個世界。

「缸中之腦」的啟示,是要你保持對這個世界一切事物的懷疑態度(skeptical),只有不斷懷疑,你才更加明白世界的運行模式和人生意義。即是笛卡兒所說的,如果要追尋真理,你便要 —— 一生中起碼一次 —— 盡量懷疑一切。

套用類似意念的電影「The Matrix」。圖片來源:IMDb
套用類似意念的電影 The Matrix 圖片來源:IMDb

其實,當今社會並沒有對「性」更加開放

性科學(Scientia Sexualis)

主流意見都認為,相比以往,當今社會對談論「性」持更開放的態度,我們與「性」也相處得更加自在。然而,福柯並不這樣想。

他認為從 18 世紀開始,人們都在將「性」醫學化,嘗試將它交予出色的科學家和研究學者,從科學角度出發對它進行探討。然而回顧古羅馬和古時的中國和日本,多如雨後春筍的「春宮圖」(Arts Erotica)重點都在於「性」所帶來的快感,而不是嘗試了解並標籤它。

相比起極封閉的維多利亞時期,我們自然是對自己的慾望坦誠了許多,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只是換了一種展示方式。以香港來說,我們對「性」的觀念仍然是相當保守,亦充分體現著「Scientia Sexualis」的特色。

美劇「Masters of Sex」海報
美劇 Masters of Sex 海報

我們所認識的「好」是甚麼東西?

西式中庸之道(Golden Mean)

作為一個「好人」,其實代表了甚麼?亞里士多德認為,這是一個人站在兩個極端的中間的意思,正好與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謀而合。這種所謂「中間」的「好」是甚麼意思?亞里士多德這樣說:

Virtue is the golden mean between two vices, the one of excess and the other of deficiency.

譬如勇敢,只是過剩的草率與懦弱所造就的不足之間的平衡;又如仁慈,只是過剩的報復心與投降所調就的缺陷之間的平衡,一切美德都是所謂的「mean」。為人處事自然也要小心拿捏,但一旦過度「中庸」,只會變成過分圓滑。在如今的社會,人們欣賞赤誠,更喜歡鮮明的性格。當今世道,「中庸之道」還適不適用呢?

亞里士多德詩學
亞里士多德詩學

打仗不一定是罪惡,「和理非」不一定是正確

正義戰爭(Just War Theory)

生命可貴的普世價值、理性為首的時代特徵,結合歷史的殘酷教訓,令人們無法不抗拒戰爭,為其冠以「不當」之名。然而,正義戰爭理論提出,某些戰爭是出師有名、而且打著正義的旗號,是正當的征討。如何界定何時為「合理用兵」?理論提出了正義戰爭需要符合的條件:

  1. 作為最後手段(the last resort)的戰爭方為正義。
  2. 戰爭必須是由合理權力(legitimate authority)發動方為正義。
  3. 以矯枉過正為目的之戰爭方為正義。
  4. 戰爭必須有合理的勝算方為正義。
  5. 使用武器時必須對準敵人,平民永遠不應該成為目標。
  6. 所使用武力與傷亡程度須成正比。
  7. 戰爭的最終目的必須是建立和平。
「Surrender of Lord Cornwallis」一畫描繪美國獨立戰爭中,英軍戰敗。
Surrender of Lord Cornwallis 一畫描繪美國獨立戰爭中,英軍戰敗。

正義戰爭讓我們反省,究竟戰爭、暴力是否必然不當?譴責暴力的人總是以「理性」標籤自己,誰不想為自己冠以這麼悅耳動聽的光環?只是理性不應是貪圖安穩的藉口,而理性與暴力反抗亦從來沒有衝突;反而是人們不應該被粉飾太平的戲法馴化,這才是真正的失去理智。痛毆你的人手法愈加兇殘,難道束手就擒就是人類文明的驕傲?既然人類無法避免戰爭,那或許應該勇敢地迎接正義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