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屆的殘奧運動會(Paralympics),緊隨奧運結束而揭幕。一般奧運源於兩三千年前的奧運會,文化根底深厚。相反,殘奧的歷史沒有數千,只有數十載,如何從無到有,變成奧運會這個主菜後的甜品?

二戰歸國傷兵運動會

殘奧最先的參與對象,是從二戰戰場退下火線後,因脊髓損傷輾轉到 Stoke Mandeville 醫院復健的軍人。二戰死傷枕藉,遺留不少因戰傷淪為殘障的退伍軍人,醫學的進步救了他們的生命,但他們的心理創傷卻無濟於事。出於人道以及社會經濟考慮,安置這些不過廿歲出頭的小伙子讓他們融入社會,成為當時的首要任務。Stoke Mandeville 醫院中的脊髓損傷中心便是在這背景下於 1944 年建立。Ludwig Guttmann 醫生作為領頭人,不單協助傷兵復健,還希望他們能重拾自信。他主張在復健過程中揉合運動比賽,這種主張後來發展成一種輪椅競技比賽,即殘奧會的前身。

召集各國「The Best of Men」

電影「The Best of Men」劇照。左為電影中的 Ludwig Guttmann 醫生。
電影 The Best of Men 劇照。左為電影中的 Ludwig Guttmann 醫生。

2012 年英國電視播映的「The Best of Men」記述了殘奧會的誕生。Stoke Mandeville 運動會首辦於 1948 年,時值 1948 年倫敦夏季奧運會,是 Guttmann 醫生有意為之,他最終的目標是將當時局限於一地醫院的競技賽發展成與奧運會平行的國際賽事,「Paralympics」中的「Para-」在希臘文中也有平行之意,大概寄託了希望殘奧會成為與奧運平起平坐的國際盛事之心願。儘管最初只有 16 名運動員,競逐一項箭術比賽的獎牌;4 年後荷蘭響應運動, Guttmann 醫生與其患者開始晉身國際體育舞台。及至第一屆殘奧於 1960 年在羅馬舉行時,竟已有 23 個國家共 400 名運動員參與,儼然成為主流盛事。

要舉辦以傷殘軍人為對象的全國運動會,一方面 Guttmann 醫生要鼓勵那些無處容身、被動消極的退伍青年,另一方面他處於蔑視傷殘人士的大環境下,還要力排眾議。當時有醫生調侃:「National implies the best: the national cricket team, the national rugby team……What are these people the best of?」他的回答異常堅定:「The best of men.」

1988 年首爾奧運時,殘奧會和奧運會主辦機構第一次達成共識,讓兩場運動會在同一地方舉行,殘奧會如奧運會一樣有獨立的開幕及閉幕式。對很多人來說,那是現代殘奧會誕生的里程碑。專攻奧林匹克研究的悉尼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Richard Cashman 形容:「奧運會的支持很大程度提高殘奧的地位,讓它成為入流的運動會。」

1960 年第一屆殘奧會,原為第九屆 Stoke Mandeville 運動會。
1960 年第一屆殘奧會,原為第九屆 Stoke Mandeville 運動會。
Ludwig Guttmann 於 1966 年授封為騎士。2013 年登上俄國「體育傳奇」系列的郵票。圖片來源:Wikimedia
Ludwig Guttmann 於 1966 年授封為騎士。2013 年登上俄國「體育傳奇」系列的郵票。圖片來源:Wikimedia
  • The Best of Men 片段。

現世殘奧

自此參與殘奧會的運動員年年攀升,由第一屆的 23 個國家的 400 人到今屆 160 個國家的 4,350 人,角逐 22 項運動共計 528 個賽事。運動員也不再限於受脊髓損傷以輪椅代步的軍人,更擴展到移動障礙、截肢、失明和腦性麻痺等運動員。殘奧會雖不及奧運星光熠熠,去年倫敦殘奧全球卻有 38 億電視觀眾支持。

今屆里約奧運多番被指史上最差,剛開幕的殘奧會也不幸免。預算被削減而影響活動安排,門票滯銷,以及禁藥風波都為殘奧蒙上陰霾,國際殘奧委員會主席 Philip Craven 就形容:「殘奧會 56 年歷史上,我們從未面對過如此困境。」然而,觀乎其歷史起源,迎難而上才是殘奧的體育精神,愈難愈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