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結婚的日本人?

A+A-

日本是盛產純愛故事的大國,青春偶像在螢幕上的甜蜜物語讓你心跳悸動,故事許多都是大團圓結局,但現實卻不怎麼浪漫。日本現在未婚、遲婚的比率愈來愈高,為何日本人不願結婚?抑或是求之而不得呢?

圖片來源:flimlinc
經濟不景、傳統家庭觀念、草食文化等多種原因,構成日本遲婚趨勢。 圖片來源:電影「夢之花嫁」劇照

日本把單身女性比喻「聖誕蛋糕」,意指女性的最佳賞味期限在 25 歲,如同過了期的蛋糕般不受青睞;最遲也不要超過 31 歲,否則有如一年之終的 12 月 31 日,婚途也告終。但時代在變,這些比喻也要隨之改寫:據經濟學人指出,自 1970 年,日本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首次結婚年齡,分別上升了 4.2 年和 5.2 年,分別為 31.1 歲及 29.4 歲。從未結婚的 50 歳人士的比率,則由 1970 年的 5%,大增至 2010 年的 16%。

雖然其他發達國家亦有同樣趨勢,但日本則領先於亞洲先進國家,例如南韓就只有 4% 的人在 50 歲仍未結婚。而在西方國家,同居伴侶的數目則顯著增加,但未婚同居在日本並不流行,只有約 1.6% 。因此,遲婚和未婚率上升,意味著出生率將持續收縮和人口老化,日本出生率亦從 1970 年的 2.13,下跌至 2015 年的 1.46。事實上,日本亦只有 2% 的兒童是婚外出生,相對於英美兩國的 40 %,可謂微不足道。

日本人愈來愈不願意結婚,其一原因與很多已發展國家一樣:女性的教育程度提高,經濟獨立,不受傳統家庭束縛。但在日本,另一獨特情況是,伴侶往往被期望婚後不久便要生兒育女,如果女性希望遲一點才生育,那就遲一點才結婚。遲婚不代表不婚,據 2010 年的一項政府統計,分別有 86% 的男性和 89 % 的女性表示,他們最終還是會結婚。

「營業部長 吉良奈津子」劇照
「營業部長 吉良奈津子」劇照

不過,即使想結婚,日本人還要面對經濟困難。日本人普遍期望男方是家庭經濟支柱,惟國家經濟不景,愈來愈多年輕人只能在臨時工和兼職市場中浮沉。合約員工或兼職的收入比正規員工可低一半,久缺經濟能力,也自然難以組織家庭。但另一方面,全職女性較正在兼職女性不願意結婚,亦是因傳統女主內的觀念——已婚女性倫理上應全職照顧兒童和打理家務,結婚的代價是女方要放棄自己的事業。而據統計,日本男性相比美國,也少花約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家務上。日劇「營業部長 吉良奈津子」說的就是主角 40 歲左右放棄事業結婚生子,回歸職場後所面對的歧視打壓和不適應。

另一困難就是相識難。大學生要花更多時間執靚履歷表,因好工難求;而長工時則令員工精疲力盡,交友結婚則心和力均未必有餘。此外,擇偶標準過高也曾為婚戀障礙,然而據日本新華僑報報道指,日本女性擇偶條件由「三高男」變成傾向「三平男」,即是「平均的年收入、平凡的相貌、平穩的性格」,這既因要向現實低頭,而平凡也帶給女性安全感。

有調查指,日本人有「草食化」傾向。「草食男」指對戀愛和性愛的興趣不高的男性,即使他們本身不是沉迷動漫的御宅族,也不是隱蔽人士。

遲婚導致少子化,但少子化在日本早非新聞,亦是令政府頭痛的問題。安倍政府甚至於地區市鎮為交友活動提供資助。上週安倍政府則宣布將取消徵收已久的配偶稅,鼓勵婦女投身職場,但最近託兒所不足問題已經鬧出大風波,婦女不禁要問:「我想工作,但小孩誰人照顧?」若是要大和民族繼續屹立於世,遲婚和少子化便是日本政府必須及早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