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nker:讓人不離地的「型」格助行車

A+A-
圖片來源:Cup Media

說實在,這就是一輛看上去很有型的黃色三輪車,科技含金量不高,但關愛的含量卻無窮。助行工具如輪椅或助行架,設計角度皆是功能出發,但就忽略了用家的感受。Alinker 讓人不失自尊,站著觀看這個世界,與他人對話,最重要是 Alinker 有型,就像文青踏單車,功能其次,型咗先講,唔型,曉飛也不想踏出街吧?

除了「有型」,最重要還是要「有型」

加拿大荷蘭裔的 Barbara Alink 在遊歷肯亞、科索沃、埃塞俄比亞,蘇丹和印度,她選擇在阿富汗定居了三年半。在這遊歷的十年時光,她主要在當地社區管理重建項目。2009 年,她重回西方世界,分享自己的經驗,推動社會變革,希望創造一個包容安全、共濟互助的社會。其中相關的創新項目便是 Alinker,「我本身是一位木工及復修建築師,從前主要是負責建設學校,從來沒有設計單車的經驗,而 Alinker 的設計源起,是因為我想設計一個工具,讓年邁的母親能夠享受外出的樂趣。」

行動不便的人只能坐著,助行架慢還要彎腰曲背,用著它們,這樣如何叫人熱愛生活?Barbara 表示:「三輪車 Alinker 的設計,不只為了迎合行動不便者的需求,而是希望每位使用者都能覺得很有型、很好玩,克服身體上的不便,每天都想出門活動。」所以 Barbara 的設計初衷便是 「它必須有型」,深信在秉持著這樣的想法,使用者才會喜歡它,誠然,如果一件助行工具,卻醜陋得讓人不想上街,那還算是助行工具嗎?

推廣手法也貫徹此一宗旨,不斷與時裝及時尚掛鈎,務求將這輛黃色三輪車與「幫助」脫鈎,而是如滑板、單車一樣——我用它,是因為我覺得好型。就是這份型,可以打破助行用品與代步用品的商品分隔。

另一有趣的是,Alinker 於亞洲單車大國台灣生產,鋁質車身,裝配一對直徑 16 吋的前輪,後方則由一個直徑 8 吋的輔助輪支撐。椅墊高度可以自由調校,讓用家乘坐時仍可以利用雙足前行。這樣除了鍛鍊雙腳的肌肉,也讓用家的視線保持正常水平,以便跟旁人互動,「坐輪椅的人,一來由於缺乏運動,體重上升,身形漸脹,二來也讓人心情不佳。」Barbara 解釋。

消除傷殘與健全的距離

或許荷蘭球員洛賓的傷,會更痊癒。 圖片來源:路透社
或許荷蘭球員洛賓的傷,會更快痊癒。 圖片來源:路透社

「Alinker 並不是只以行動不便的長者作為主要銷售對象,我們的目標是以所有人。例如我們現在便與荷蘭的足球隊合作,用以幫助球員鍛鍊大腿肌肉及復健。而對於單腿截肢後的病人,在等待截肢傷口愈合拉上義肢時,病人可以不用臥床或坐輪椅,仍然可以訓練另一健全腿腳。」此外,現時不少城市也推出城市單車租借服務,Barbara 認為這也是 Alinker 的潛在市場,首先不是每一個人也懂踏單車;其二,長者及行動不便者,或喜愛漫步的人,也應可以借到一台 Alinker。這的確解決了與長者出外旅行不少問題,到時他們行得還比我們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