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個中文難以翻譯的情緒

A+A-

我們都有過難以言明內心情緒的經驗,這不是個人學識不足之過。其實,人類情緒之複雜深奧,絕非語言所能完全表達。生於不同的國族文化,也會有不同的字詞形容自己的心態,以下數個學者 Tiffany Watt Smith 在「情緒之書」所載,海外獨有、難以傳神翻譯的情緒詞語,或許終能令你以恰當的字眼,表達某時某刻洶湧而至的情感——渴望遠方、捷克情結、驚跳恐懼、替代尷尬、波蘭情結。

列印

書名:「情緒之書:156種情緒考古學,探索人類情感的本質、歷史、演化與表現方式」(The Book of Human Emotions)
作者:Tiffany Watt Smith
譯者:林金源
出版社:木馬文化

渴望遠方

每逢工作累了,不少人都會渴望離開身處之地,到某個從未去過的遠方。我們或許會解釋,這是因為「想去旅行」,然而,芬蘭人對這種渴望有專有詞語:Kaukokaipuu——由遠方(kauko)和渴望(kaipuu)二字組成。這與德語中的「漫遊癖」(Wanderlust)類近。在德語中,漫遊癖有著強烈想要移動,向某個方向旅行的含義。

捷克情結

在「笑忘書」中,米蘭昆德拉寫到「Litost」 —— 這個幾乎無法轉譯的捷克語。所謂 Litost,昆德拉解釋,是一種「突然看見自己悲慘而造成的折磨狀態」。在這一折磨狀態包含了羞恥、怨恨和暴怒等多重情緒,其中又帶復仇色彩,期望折磨者可以與自己一樣悲慘。昆德拉指出,Litost 是人類的共通情緒,非捷克人獨有,但由於波希米亞族長期飽受外族壓迫,所以 Litost 在捷克文化中更為重要。

「情緒之書」的譯者將 Litost 譯為「捷克情結」,意在指出捷克語中的 Litost 是百感交集的心境。

驚跳恐懼

原來恐懼也非一種簡單的情緒。在澳洲西部沙漠的賓士比人(Pintupi)眼中,恐懼可再細分 15 種。在 15 種恐懼當中,Ngulu 是害怕別人尋仇時的畏懼;Kamarrarringu 是驚覺背後有人悄悄靠近的緊張感;深夜惡靈來訪,無法入睡的恐怖稱為 Kanarunvtju。而所謂的「驚跳恐懼」(Nginyiwarrarringu)就是指突如其來爆發的恐慌,處於「驚跳恐懼」狀態,人會不其然環顧四周,確認自己的不安感來源。

波蘭情結

作曲大師蕭邦一生走過風風雨雨,先流亡波蘭、身體欠佳,其後缺乏社交、精神錯亂,最終 39 歲早逝。如此坎坷的經歷使蕭邦擁有了波蘭語中 Żal 這種難以轉譯的情緒:沉重又飄忽不定的憂鬱感,既失望、後悔,又帶激憤、悲苦憎恨。據鋼琴家李斯特兼蕭邦好友李斯特的說法,Żal 是蕭邦「內心的土壤」,他的 Żal 「淋漓盡致地表露在他的晚期作品中……」。

「情緒之書」的譯者將 Żal 權譯為「波蘭情結」。

替代尷尬

每次翻看「關家姐」拎錯獎、岩布仙尼祝自己生日快樂等經典片段,我們總是難以一口氣看下去,替他們感到極度尷尬,甚至屈辱,然而又忍不著瞥看全片,在西班牙語中,Vergüenza Ajena(替代尷尬)專門用來形容這種狀態——這情緒一方面指向「嘲笑」,但另一方面又有「同理心」在內,為他人的遭遇感到難堪。

語言學家認為,如此尷尬感多見於群體先於個人的文化當中,德國人稱其為 Fremdschamen(他人的羞恥)、在芬蘭語中叫作 Myotahapea(共享的羞恥)、荷蘭人也以 Plaatsvervangende schaamte(位置交換的羞恥)來形容「替代尷尬」。

在此不如重溫一下替代尷尬的感覺:

  • 球員岩布仙尼祝自己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