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如何應對金融科技衝擊?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圖片來源:路透社

杜林普當選美國總統至今,華爾街金融相關類股頻創新高,其中漲幅最大的就是高盛。不僅股價創下十年新高,2016 年淨利逾 70 億美元,較上一年大幅成長 27 %,遠超過分析師預期。

不過風光股價的背後,其實隱藏巨大隱憂。漂亮的淨利,並非增加營收,而是縮衣節食的成果。2016 年高盛淨營收(net revenue)較上年衰退近 9.5 %。為此,高盛裁掉 2,400 人,員工交通住宿津貼沒了,宣傳手冊的影印費用也刪減。全因高盛 148 年來賴以為生的技能,正在被電腦所取代。

2000 年,高盛在紐約有 600 名股票交易員,如今只剩兩人。過去被投資人視為聖經的研究報告,也被一家家新創軟體公司用大數據分析瓜分。以貸款業務為例,只要將借款者各種精細數據輸入,不須財務人員評估,電腦就能計算出借款者風險以作評估。這類金融科技(FinTech)使華爾街面臨數百億美元收入損失。因此,高盛不得不積極轉型,從金融業轉向科技界。據 Business Insider 的數據,目前高盛 33,000 名員工裡,有 9,000 位程式設計師和工程師,數量比 Facebook 還多;科技員工佔四分之一,也遠高於對手摩根大通的 12%。

但最讓人跌破眼鏡的,是高盛新任財務長。去年底,高盛任命 Martin Chavez 成為新財務長。擁有電腦科學學位的他曾是黑客等級的工程師,過去沒有一點財務背景。他的成名之作,就是找了一群黑客來入侵高盛的交易系統,找出是否有漏洞。

除了內部改革,高盛也大舉對外投資科技新創公司。根據 CB Insights 數據,自 2009 年以來,高盛參與 132 件科技公司募資案,是矽谷十大金主之一。他們近年來成立的即時訊息平台,更有取代財經訊息龍頭彭博之勢。

在科技的衝擊下,向來只為法人機構或頂級富豪服務的高盛,也不得不低頭轉向一般大眾。2016 年高盛推出線上借貸平台 Marcus,鼓勵大眾捨棄信用卡,改向高盛借錢,還設利率低、免手續費、可自定還款日期等優惠項目。為了這破天荒第一次向「普通人」推銷新服務,高盛甚至還在電視賣廣告。相較於過去高高在上的態度,簡直是「降尊紆貴」。但從股價與獲利表現來看,市場顯然頗認可高盛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