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德人口減,難民還是解救出路?

A+A-
Bitterfeld-Wolfen 湖邊碼頭 圖片來源:mapio.net
Bitterfeld-Wolfen 湖邊碼頭 圖片來源:mapio.net

據德國聯邦統計局調查及聯合國統計,2015 年德國人口為 8,200 萬人,至 2050 年人口將下降至 7,450 萬人,屆時每 5 人之中,便有 2 人為超過 60 歲的長者。德國自 70 年代起,死亡率已高於出生率,即人口持續減少。近 20 年來,德國出生率遠低於法國和英國,而與日本相若。但德國本身卻不是一個搓勻的麵糰,不同地區的經濟和人口情況可謂南轅北轍。

據政經雜誌「經濟學人」所指,假如德國是對於其他國家的警示,東德就是對西德的警示。東西德重聚近 30 年,但當年東德大量年輕人(女性更多)遷居到繁榮的西德,到現在仍影響深遠—— 90 年代東德的低出生率情況持續至今,甚至每況愈下。聯邦人口研究所的 Frank Swiaczny 形容:「這是迴響的迴響。」據政府預計, 2016 年東德人口有約 1,250 萬人,到 2060 年將減少至 870 萬人。

德國比日本更早出現低生育率,以往依賴的歐洲移民,如鄰國波蘭近年也需面對低生育率情況。
德國比日本更早出現低生育率,以往依賴的歐洲移民,如鄰國波蘭近年也需面對低生育率情況。

位於薩克森—安哈爾特(Sachsen-Anhalt)的比特費爾德—沃爾芬(Bitterfeld-Wolfen)在 1989 年人口有 7.5 萬人,如今只剩下 4 萬人,即差不多每 2 名鄰居,便有 1 名消失了。當局已因應人口減少,而清拆了部分空廢棄的房屋,但仍有 5 分之 1 的單位現時還是空置。

長久以來,德國奉行外勞和移民開放政策,以應對勞動力下降。不過,在歐盟以內的國家,例如鄰近的波蘭,也面對人口老化問題,移民漸漸放緩。此消彼長下,勞動力可預見將愈來愈稀缺。

2015 年 9 月,一名移民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柏林斯潘道一處難民營合照。 圖片來源:路透社
2015 年 9 月,一名移民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柏林斯潘道一處難民營合照。 圖片來源:路透社

人口減少,順理成章想到以難民人口補充勞動力,在兩年以來便有約 120 萬的難民湧入德國。不過,安哈特—比特費爾德縣議會副主席 Uwe Sschulze 卻表示,難民並沒未有填充當地的勞動力短缺。在 2015 – 2016 年的 2,600 名安置的難民中,不足 3 分之 1 是記錄為「可工作」,但只有 40 人是在職,而語言和資歷是就業的主要障礙。而據 OECD 統計,近半在東德起步,辦好證件的難民,卻速速轉到其他大城市(如漢堡)定居。

像比特費爾德—沃爾芬這樣的小鎮,正積極改善鎮內的環境和設施,希望以新氣象留住居民。但即使在 2015 年首次出現遷入稍稍大於遷出的情況,當地老齡人口問題仍然嚴重,自然死亡率高企,去世人數是出生數目的兩倍有多。

要有效處理勞動力減少的問題,自動化是其一出路。例如德國單是汽車製造業已聘用了近 90 萬勞工,Tesla 近年來積極在德國尋求加快自動化生產,另一方面卻要應對工會的壓力,勞方固然希望爭取工資及職位保障。自動化趨勢甚至讓人擔憂將來或令大量職位消失。在 50 年後,這些國家到底會是勞動力短缺,還是勞動過剩,仍是未知之數。而德國急切要應對的,是如何在未來 10 年吸引更多具質素的移民,來保持穩定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