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已有老油條罵廢青的傳統?

A+A-

英美社會經常都有老一輩發言轟炸「千禧世代」(millennials)——相當於香港「八、九十後」的負面詞——標籤他們懶惰、膚淺、破壞社會。然而,這種老油條批評後輩一蟹不如一蟹、不思進取的情況不只在當代發生。波士頓學院英文助理教授 Eric Weiskott 在 The Conversation 刊文指出,以英格蘭為例,早在 14 世紀末,已有文人老油條鞭韃「廢青」,可見「世代之爭」的久遠。

教授中世紀英國文學的 Eric Weiskott 本人是一個「千禧世代」,同時也是「千禧世代」的老師。他對上一代多批評「千禧世代」的言論感到相當厭倦,好像一切問題都是「千禧世代」的錯一樣。

喬叟:中世紀老油條?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Eric Weiskott 指出,批評青年破壞社會的聲音絕非當今獨有。活躍於 14 世紀的著名作家喬叟(Geoffrey Chaucer)就有不少詩作,流露出對當時年輕人及局勢轉變的反感。他在夢幻詩 The House of Fame 中,描寫倫敦人們碰上嚴重溝通障礙,訊息真假難分的情形,就如當今 Twitter 等平台一樣;而在 Troilus and Criseyde 一詩裡,他又表達了對新世代讀者破壞語言,以致後世無法理解他的詩作之恐懼。

同時期另一位著名作家威廉藍朗(William Langland)也認為年輕詩人每況愈下。其在 1370 年代所著的 Piers Plowman 一詩中,藍朗透過擬人化的「自由意志」(Free Will)訴說出對當代教育的種種不滿。「自由意志」認為,文法教育令學童愈讀愈蠢,不能再寫出好詩,也不懂詮釋前人詩作。

Eric Weiskott 寫道,14 世紀的文學及法律文件揭示,當時英人感到社會失去原有的凝聚力,人們對口頭承諾的信心逐漸崩潰,轉而依賴威權性的書面文件,從人對人換成客觀紙本。現代常有批評說年輕人傷風敗德,中世紀亦有── 15 世紀英格蘭作家馬洛禮(Thomas Malory),他的著作「亞瑟之死」(Le Morte d’Arthur)也暗指年輕情人太易發生關係,「但舊日的愛情並非如此」。

今人往往認為中世紀是宗教狂熱、酷刑盡出的黑暗時代,但對於當時的人如喬叟、藍朗等,「道德淪喪」的未來才是惡夢。Eric Weistkott 指,從 14 及 15 世紀的文字紀錄中可以得出 21 世紀也通用的教訓:將社會問題怪罪年輕人實在是錯誤的想法,歷史性改變根本無人可以預測。

然而,無論如何,歷史就是如此,在一個時代想像不到的事,總在下一個時代出現;上一代怪罪下一代之後,下一代又會再怪罪他們的下一代,這種鬥爭,世世代代,永劫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