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傑:「戰爭機器」——香港的戲院仍然有必須存在的理由

A+A-
電影「戰爭機器」劇照

不放戲院,只放網絡的,還可否稱得上電影?我問年輕人,年輕人立即嘲笑我:「阿叔,內容才是重點,放在甚麼平台,有甚麼分別呀?」在他們眼中,一部智能手機做得到的,就無謂浪費土地資源。反正,他們身在戲院,也當成身在客廳,一樣篤手機、一心三用、傾談,老老實實,戲院的確毫無重要性。我甚至悲觀地想,總覺得有朝一日,戲院也只會一如黑膠唱片的命運。

硬要樂觀點的話,要看 Marvel 或者看「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畢竟面向大銀幕才有感受,暫時仍然是不能被取替的。不賣大場面的電影才麻煩,一齣文藝片,放在 Netflix,比起放在百老匯電影中心,你可能輕易數到十幾項好處。繼投資棟篤笑、紀錄片及電視劇後,Netflix 開始將資源投放到電影身上,竟然包括戰爭片「戰爭機器」(War Machine)。雖然,戰爭場面不多,相對不算大規模,但也足夠證明 Netflix 的自信。 Brad Pitt 做主角,投資高達六千萬美金,跟 Brad Pitt 之前的另一齣戰爭片「戰逆豪情」(Fury)相比,相差不遠。

電影「戰爭機器」劇照

Netflix 的電視劇已經足以證明其具備頂尖的水準,踩入電影界別,能否似「紙牌屋」(House of Cards)般,一鳴驚人?未得。「戰爭機器」比較似黑色喜劇,透過 Brad Pitt 飾演的伊拉克戰爭英雄,被調派去阿富汗善後,勾劃出戰爭與政治的種種荒謬之處。Brad Pitt 用一種近乎誇張的演繹手法,離經叛道地逼使包括美國總統在內的政客接受征服阿富汗計劃。用嘲諷的態度看待殘酷現實,沒有問題,「戰爭機器」的最大毛病是尷尬。電影一開場,煞有介事地介紹 Brad Pitt 旗下的一眾得力助手,以為各有功能,誰知介紹完畢,就完了,再沒有怎樣勾畫過,整齣電影根本完全聚焦在 Brad Pitt 身上,那些甚麼兄弟情,甚麼團結一致對抗外敵之類的東西,其實薄弱到不得了,直接削減結局時 Brad Pitt 落難後的感染力。另一方面,想反映出戰事及軍人的真實,三番四次都是透過他人向 Brad Pitt 發問而一五一十說出來,也不是一個讓人滿意的做法。或者,都是 Netflix 的錯,可以隨時隨地欣賞,無須擔心上映場次,害我拖到上星期末才打開這齣黑色喜劇。然後,你發現,還有甚麼喜劇可以比周遭的新聞更黑色更讓人失笑更讓人無奈呢?沒有。就算身在密封的空間,仍然為極權統治而憤怒和難過,仍然不能專心的時候,何況只是手持一部 iPad?站在這個角度上,我相信,香港的戲院仍然有必須存在的理由。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方俊傑,利物浦球迷,前「壹週刊」生活組編輯。主打電影介紹、人物專訪、體育專欄、電視表。著有小說「失戀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