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男女用餐有先後,竟致營養不良?

A+A-

對大多數人來說,與家人共餐是平常不過的事。但在印度,部分傳統思想根深柢固的農村中,一家人不能齊整坐低食飯。因為在當地的傳統用膳次序下,男人先用膳,小孩再來,最後才是婦女。父權與兩性不平等的狀況明顯,但另有一個更實際的問題 ── 男人吃完飯後,剩下的食物往往不多,導致排在後面的婦女長期無法飽腹,普遍營養不良。

在農村的貧困人口中,男先女後的用膳次序,往往令婦女和兒童不得溫飽,兒童發展遲緩。營養不良是印度兒童死亡的主因(佔比約 50%),且最終成為阻礙國家經濟發展的原因。為此,拉賈斯坦邦(Rajasthan)於 2015 年推出了一項為期兩年,並於最近完結的營養項目 Rajasthan Nutrition Project(RNP)。該計劃由慈善組織 Hunger India Trust 與 Grameen Foundation 負責執行,旨在推動家庭共膳,希望使婦孺得到足夠營養,同時令丈夫認識兩性平等,提升女性在家庭的地位。

計劃展開前,曾在 403 名婦女的調查發現,同一家庭內,同時存在處於糧食安全(food secure)和糧食不安全(food insecure)的人。同時,31% 的婦女指出,食物的供給由丈夫獨自決定。決定權較高的婦女中,只有 39% 及 42% 的婦女和孩童得到足夠糧食;決定權較低者,更低至 12% 及 17%。因此,要解決婦孺的糧食不足,方案並不在於增加家庭糧食的供應,而是公平的用膳權利。於是,計劃作出兩項呼籲:家庭共膳,以及夫妻共同決定食物種類與分配。這些呼籲看似尋常,但對保守的傳統印度社會來說,卻是革命性的提議。

居住在計劃地區內的 Damor 表示,他從未與他 35 歲的兒媳 Barju 一起吃飯,對於這種「無法想像」的事,他最初亦有些抗拒。項目經理 Rohit Samariya 指出:「在我們的父權社會中,男人並沒有照顧他們的妻子,所以我們必須讓他們了解性別問題。」幸好,經過組織人員一番說服,村民們同意一試。兩年來,該項目已接觸逾 3 萬人,讓這些婦女在平等用膳及自主權利上得到改善。

調查顯示,受惠於計劃而獲得足夠糧食的婦女和兒童已增加一倍。婦女每天平均可以食用 3 份食物,攝入的蔬菜分量增加了 344%,牛奶的攝入量則增加 7 成。隨著決策權增加、母親得到足夠營養,嬰兒亦有更多機會攝取母乳。印度母乳餵哺的比率偏低,不餵母乳在農村更是「傳統」。而計劃前,受訪的 403 名婦女中有 21 名為孕婦;當中自主程度較高的婦女,大多在計劃開始後,選擇以母乳餵哺嬰兒達 6 個月。初生嬰兒的初乳喂哺比例,亦由 47% 上升至 83%。

看似不可跨越的兩性階級、糧食不足構成的溫飽問題,憑藉簡單的共膳行為得以改善。Damor 指,現在他的兒媳喚他與妻子作「爸爸」(Ba)、「媽媽」(Aaee),而不是「老爺」(Haahoo)、「奶奶」(Haaharozi)。或許當地人無法想像共餐的情景,就像我們無法想像,與家人共居一室卻分開吃飯的生活如何怪異。但事實證明,只要多走一小步,不少看似積重難反問題,原來都可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