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卡龍的演變

A+A-
這種巴黎馬卡龍(法語:macaron parisien),自 20 世紀至今,可謂風靡全球,以後世界各地的人,一想起馬卡龍,就會想起七彩夾心杏仁餅。

坊間的法式點品馬卡龍(法語:macaron),全是夾心餅,兩層餅多數以杏仁、砂糖、蛋白混以麵粉製成,染成紅藍綠紫,夾心層味道種類更是多不勝數。

不過在 16 世紀法國,馬卡龍餅卻不是夾心餅,而是單塊的小圓餅,外貌和普通曲奇餅差不多,也沒有染色。其時,製作食品出售,是眾多修道院賺錢經營的方法,而馬卡龍就是修女最常製的食品之一,它保存期長,能長途運送到其他鄉鎮而不變壞。馬卡龍不含肉,守齋戒的僧侶和修女(例如本篤會迦密會的修道者)可謂製餅修女的「大客戶」。

馬卡龍來自何時何地,各有各話。有人說,馬卡龍早於公元 791 年首見於科爾默里(Cormery)某修道院。又有一說,指馬卡龍首見於 1533 年法國皇后卡特琳麥地奇(Catherine de’ Medici)的婚禮。另有傳說馬卡龍由阿拉伯傳入法國,當時有阿拉伯軍隊由今天的突尼西亞所在地航海到西西里島,在島上建酋長國,島上的阿拉伯人將波斯薩珊王朝時用以慶祝新年的杏仁甜餅出售給歐洲人。西西里島曾於 965 年至 1060 年由阿拉伯人統治,而當地人現在製作甜品也常用杏仁。

馬卡龍也是杏仁餅,而這種餅有杏仁的因由,則與修女有關。迦密會著名修女阿維拉德蘭(Teresa of Ávila曾經說:「女子不吃肉的話,就要多吃杏仁,杏仁有益。」以後,眾修女在製造馬卡龍時,就多加入杏仁了。

「女士日常生活手冊(Daily exercises for gentlewomen)」所載之法式馬卡龍製法。

到了 17 世紀,馬卡龍的製法漸漸在民間流傳。1617 年,英國食譜「女士日常生活手冊(Daily exercises for gentlewomen)」就有記載「法式馬卡龍」的製法。18 世紀末,法國大革命使得天主教會大改革,僧侶和修女需要離開修道院。有兩位修女為了謀生,就在南錫鎮(Nancy)製作馬卡龍餅,再將這些餅當成零食出售賺錢,後人稱這她們「馬卡龍姊妹花」。今日南錫鎮依然有商店以這對「姊妹花」作招牌,並在宣傳網站上說,店內的馬卡龍全以「姊妹花」當年的「秘方」製成,這些餅才是正宗的「南錫馬卡龍」,成了當地遊客必買的手信。法國各地的馬卡龍來自不同修道院,製作材料的比例略有不同,各「秘方」因大革命而傳到民間,化作零食商品之後就賣花讚花香,自稱「最古老」、「最正宗」,傳承至今了。

鄉間馬卡龍鬥古老正宗,而在摩登都市巴黎,各店所製的馬卡龍,則要鬥新潮鬥好味。當年巴黎眾餅店茶館鬥爭一番之後,究竟誰人大獲全勝?勝者就是夾心馬卡龍的公認始創者拉杜麗(Louis-Ernest Ladurée)。這種巴黎馬卡龍(macaron parisien),自 20 世紀至今,可謂風靡全球,以後世界各地的人,一想起馬卡龍,就會想起七彩夾心杏仁餅,而不是修女製作的那種樸素小圓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