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生不如食熟?

A+A-

近年香港流行「食生」(即未經高溫 40°c 以上加熱及未經加工的植物),不少生素食主義(Raw veganism)都聲稱經加熱煮過的食物對我們的健康有不良影響,可能會令我們變得短命。但生吃食物,是否又一定代表健康

生素食主義確信,加熱不僅會破壞新鮮水果和蔬菜中的天然酵素(Enzymes),而且還會生產更多毒素。「不煮」專家 Simone Samuels 發現自從吃新鮮水果和蔬菜一類潔淨飲食,切斷所有加工的食物和以往的過敏原後,更開始注意到周遭世界的美麗。至於香港,最為人所熟悉的相信就是環保人士周兆祥博士了,他開設餐廳提倡生機飲食,建議大家盡量生吃蔬果,必要時則以低溫 41°c 烹調,以避免營養流失。

大多數生素食主義者都認為生吃食物最天然、最適合身體,能以易於消化的方式獲得大量營養。食物在原始狀態下,確比在煮熟時有更多營養成分。例如,加熱會降低食物中維他命 C 的水平。康奈爾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劉瑞海的研究顯示,在 88°c 下煮番茄 2 分鐘,當中的維他命 C 會下降 10%,以同樣溫度煮半小時的話,更會下降 29%。

不過,劉教授指出這是一個值得的「等價交換」。維他命 C 在現代飲食中比較常見,而被認為是強大抗氧化劑的茄紅素卻不太容易攝取得到,需要通過高溫烹飪來提升。團隊在 2002 年發表於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 的一項試驗顯示,番茄紅素在 88°c 下煮 30 分鐘後,含量增加 35%,因熱力有助分解植物的細胞壁,有利我們攝取一些附在細胞中的營養。其他蔬菜,包括菠菜、蘑菇、辣椒和白菜等,經烹調後都能為人體提供更多的抗氧化劑,如類胡蘿蔔素和阿魏酸(Ferulic acid),試驗更發現烹煮過的胡蘿蔔,會增加 β- 胡蘿蔔素的含量,有助身體生產出維他命 A。

遺傳學教授 Steve Jones 曾指出:「如果我們只生吃食物,我們就會餓死,因為人類的消化系統只有大猩猩或黑猩猩 3 分之 2 大小,我們的牙齒和嘴巴相對亦較小。」人類早已演化成需要高質飲食的物種。其實,現代的蔬果即使是生吃也只是「接近」天然。What to Eat 一書的作者 Hattie Ellis,曾在山上拔起一個佈滿雜草而刺鼻的野胡蘿蔔,才明白大多數種植品種的水果和蔬菜已經改良變得可口、易於消化,富含營養。我們所吃的,並非那麼「天然」。

此外,烹煮也能有效避免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等病原菌,並且使我們能夠消化諸如馬鈴薯一類根莖部分。香港食物安全中心也有指出,一些食材例如竹筍、北杏、黃豆、四季豆、紅腰豆等,或含損害健康的毒素,必須經過適當處理和烹調,才能把毒素含量降至安全水平。

2014 年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發表文獻綜述,指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証明生食治療對癌症患者有益。德國一項研究發現,完全採取生食飲食的女性受驗者,有 30% 出現月經不常來的情況,或者根本就沒有來經,她們明顯欠缺熱量。不過,芬蘭也有幾項小型研究結果表明,原始飲食可能有助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到底食生是否真的代表健康,似乎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