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蒨:牙齒鑑定

A+A-

我經常都被問到,到底人體體內哪一部分最堅硬、最耐用,且無論相隔多久都有助辨別死者身份。如果沒有規定一定是骨頭的話,我會堅決的說是牙齒。

牙齒可算是身體裡最堅硬的物質(牙齒不算是骨頭)。就算屍體經過火化,大部分的骨頭都變成碎片後,都總可找到一兩顆牙齒。而牙齒之所以那麼厲害,是因為其外面有一層堅固的琺瑯質,只要琺瑯質不受損,牙齒可以保存很久,年期之久可以以世紀作單位來計算。

隨著飲食習慣影響及年齡增長,牙齒表面會出現磨痕(Wear)。而觀察牙齒磨痕(Dental Wear)可以估計死者死時的年齡,及有機會以牙齒的狀況作身份鑑定。另外,由於人一生只有兩副牙齒 —— 乳齒及恆齒,因此按著出牙及換牙的既定時間及次序,亦可以推斷兒童及青少年的年齡。不過,有不同的研究指出,換牙時間受很多因素所影響,當中包括飲食集慣、營養吸收及基因,因此只單一以牙齒判斷年齡並不可取。假設有一名死者的大腿近小腿末端死時還沒融合(epiphyseal fusion),而第一及第二臼齒已經長成,死者的死亡年齡依然會被判斷為不超過 17 歲的年輕人,因相對於兩者,骨頭生長速度相對比較穩定。

在要鑑定身份時,齒科法醫或是法醫人類學家都會從以下幾個問題考量眼前的狀況:
1. 是否人類的牙齒?
2. 是乳齒還是恆齒?
3. 屬於上顎還是下顎?
4. 是第一還是第二?
5. 屬於左還是右?
6. 來自那一個種姓(Ancestry)?
7. 牙齒的主人約幾歲?
8. 有沒有做過任何定期檢查或牙齒美容?
9. 有沒有任何口腔病?

在有些案例中,兇徒可能會留下咬痕於現場證物,可以是一份三明治、一個蘋果,甚至於屍體的皮膚上。理論上及一般來說,如果能從這些物件上取得咬痕,並將疑犯的咬痕作比對分析,就可以為執法單位多提供一項證據。

牙齒咬痕其實相等於帶瘀血的瘀傷(Bruise)。咬痕分析的基礎,就是每個人的牙齒都可做與別不同的圖案。咬痕比對的做法是,齒科法醫先為疑犯做一個蠟製的牙模,然後跟咬痕的照片比對每顆牙齒的闊度、大小及牙齒之間的空隙,齒科法醫要從比對上最接近的位置找到類似的特徵。

當然,一直以來都有法律學者及律師質疑咬痕比對的客觀及科學性,覺得這個比較像圖案(Pattern)的比對藝術,完全不科學。曾經有一個案例,該案的齒科法醫堅稱疑犯是死者身上咬痕的主人。警方覺得可疑,因為咬痕上的牙齒很齊全,而疑犯的上顎缺少了一隻牙齒。最後,疑犯上訴,要求自己另找第三方齒科法醫重新檢證,最後推翻了之前的所有檢控。案件中最初的齒科法醫以個人情感蓋過職業道德及理智,因此錯解證據。

科學是科學,是邏輯推理。這些比對出錯,錯不在科學,而是解讀科學的人。作為法醫學及專家證人的一員,我們要記住我們不站在任何一方,而只是要證據說話。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一名香港土生土長的骨頭說故人,馬不停蹄地飛到世界各地尋找及代言骨頭的故事,讓他們成為事情最後及誠實的無聲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