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新住宅供應:活化醫院

A+A-
Linda Vista 社區醫院荒廢多年後,現已被改建成公寓。圖片來源:paranormal association

60 歲的 Juana Monroy 搬入洛杉磯的 Hollenbeck Terrace 時,已知公寓的前身是 Linda Vista 社區醫院,亦聽說過醫院鬧鬼的傳聞。「老實說,我是有點怕。」幸而她住了兩年,非但不曾遇鬼,還逐漸喜歡上這楝充滿歷史的樓房。同類的活化醫院計劃近年遍佈美國,改建成廉價房屋及豪華公寓,為城市提供新的住宅供應,並注入新的活力。

這股活化趨勢除了源於城市的樓價飆升,還因為社會對住院護理的需求正在下降。愈來愈多外科手術及其他醫療服務被轉移到獨立的門診中心,病人的平均住院日數亦明顯減少,醫院業故需要整合。聯邦數據顯示,美國醫院總數在過去 40 年減少 21%,跌至 2014 年的 5,600 間。

波士頓顧問公司 BDO 首席轉型官 David Friend 補充,許多老醫院已不符合現時的醫療需求,但這些醫院在房地產投資者眼中,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多在鄰近鐵路及巴士線的市中心,加上固有的闊走廊及高樓底,極具改建成住宅的潛力。活化醫院遂成為美國地產界的新風潮,光是在紐約市內,過去 20 年就有至少 10 間舊醫院被改建為住宅用途。

然而,活化醫院並非一件易事。對當地居民而言,醫院不但是基本設施,更是自己和家人出生、抗病或離世之地,充滿了感情和回憶。夏律第鎮醫療業顧問 Jeff Goldsmith 表示:「在很多地方,一座醫院定義了一個社區,這是為何難以關閉它們的原因。」部分活化醫院項目就在社區引起爭議,當中亦以紐約尤為激烈。

由 St. Vincent’s 醫院改建成的豪華公寓 The Greenwich Lane。圖片來源:The Greenwich Lane

St. Vincent’s 醫院有著照顧貧窮傷患的傳統,曾於 1912 年搶救鐵達尼號的生還者,在 7 年前破產結業後,被發展商 Rudin Management 以 2.6 億美元購入,改建成豪華公寓 The Greenwich Lane。很多居民對此不滿,包括帕森設計學院助理教授 Jen van de Meer。他批評:「如今若你心臟驟停,要開車或坐救護車到醫院都相距甚遠。」

同樣是活化項目,文首提及的 Linda Vista 社區醫院倒是好評如潮。醫院在 1991 年結業後,一度成為「珍珠港」及「極度驚慌」(Outbreak)等電影的取景地,亦吸引不少人士潛入探險。直到 2011 年,AMCAL Multi-Housing Inc. 購入重建,把病房改為實惠的長者公寓,又將從重症監護室到醫療圖書館的設施全部翻新,並保留很多原有的建築特點,包括郵箱、窗戶及不銹鋼門。

保育歷史建築組織 Los Angeles Conservancy 的行政總裁 Linda Dishman 讚許:「他們真的拯救了這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建築物……同時為低收入長者提供房屋。讓社區得以保留這樣一座標誌性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