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首相死得早,沙皇死得冤

A+A-
好父親加壞國王,悲劇的標準組合。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十月革命一百年,連帶羅曼諾夫王朝好像也人氣急升,應景的首數俄羅斯的華麗大製作「葉卡捷琳娜大帝」今年推出第 2 季。其實前幾年俄羅斯已經拍過羅曼諾夫王朝的電視劇,製作極為精美,並對尼古拉二世大為讚美。去年 BBC 的紀錄片「沙皇帝國」也堪稱重頭戲,還有歷史學家 Simon Sebag Montefiore 的新作「羅曼諾夫王朝」也大熱暢銷。

這個世界對沙皇一家的同情,似乎有增無減,也許是看到俄羅斯的現狀,更覺沙皇冤死。

和法國大革命的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后相比,尼古拉二世一家很早就已經令人同情。首先法國人熱愛拿破崙,加上法蘭西帝國帶來的榮耀,或許令法國人對路易十六夫婦來不及同情;但尼古拉二世死於 1918 年,那時候傳媒資訊已遠勝 18 世紀,沙皇的 5 名兒女清秀高貴,有目共睹,何況在革命之後,舉國走向地獄,連續經歷了兩代魔王的統治。

1956 年 Ingrid Bergman 飾演的「真假公主(Anastasia)」。 電影「真假公主」劇照。

只要想想同樣凋敝破敗的大清,末代皇帝得到北洋政府的禮遇,過程如何文明,就不難想像沙皇一家慘死在當時造成的震撼。滅門慘案發生後立即就風傳最小的公主 Anastasia 倖存,「真假公主」之說從此傳足大半個世紀,其中最出名的一個假冒者叫 Anna Anderson,其實是個有精神病的波蘭女工。即使她拿不出任何證據,公主的家庭教師也力證其非,世人還是寧願相信公主活了下來。1991 年尼古拉二世的骸骨被發現,有了最確鑿的 DNA 樣本,連英國菲臘親王也提供了血液樣本,才證實她和羅曼諾夫王朝沒有一丁點關係。但世人的希望並未徹底泯滅,直到 2007 年國際調查小組在葉卡捷琳堡附近又發現兩具骸骨,方才蓋棺定論,證實是王子 Alexei 和公主 Anastasia。但這個消息似乎比公主當年遇害更令人傷感。

尼古拉二世是不是聖明天子,得不得民心,無關宏旨。對於革命而言,如果他品格敗壞,人神共憤才好呢,可惜他也不是,他只是一個典型的舊時代貴族而已,人很平庸、運氣更差。在他身上,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又重複了一次,由於保皇黨和「帝國主義勢力」的營救,列寧決定斬草除根,舊的象徵非去不可,務必斷絕任何人往回看的心思,這就是所謂的「把革命進行到底」。

他被安上「血腥尼古拉」的外號,主要罪狀是 1905 年「血腥星期日」請願事件和鐵腕鎮壓革命黨。其實下令向請願工人開槍的是他的叔父大公 Sergei ,所謂「鐵腕」和列寧、史太林比更是不知從何說起。但 1905 年是致命的轉捩點,革命黨到處發動刺殺,一年間政府官員遇刺多達 3,000 多人,連首相斯托雷平(Pyotr Stolypin)也不能倖免。

斯托雷平遇刺的基輔城市劇院,現為烏克蘭國家歌劇院。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很多人說,如果斯托雷平不死,或許就能力挽狂瀾,革命不會發生。斯托雷平是當時俄羅斯最精英的領袖之一,他推崇俾斯麥和君主立憲制,並不相信純粹的議會政府。但是,他也幾度死裡逃生。1911 年 9 月 1 日在基輔劇院裡,一個槍手向斯托雷平連開兩槍,一槍打中他的手,一槍穿透他佩帶的勳章,他當時身穿白色夏季制服,血跡非常鮮亮,兩天後不治。如今他早已「平反」,從「反革命」變成「改革家」,2012 年他誕辰 150 周年,莫斯科為他建了一座紀念碑,竟有點像倫敦的納爾遜碑。

其實斯托雷平一死,沙皇便注定命不久矣,將這兩人的死連在一起看,真是不信國運也難,熟悉中國近代史的話,肯定體會更深。俄羅斯不適合民主」到底是諷刺還是真相? 但斯托雷平對於「議會政府」的質疑,今天看來很準啊。

但俄國人畢竟是信教的,是聽柴可夫斯基和讀普希金的。1998 年正式安葬尼古拉二世的骸骨時葉利欽說:「我們必須公佈真相,尼古拉二世及其家族遭到集體處決,是我們歷史中最可恥的篇章,今天安葬這些無辜的受害者,希望能以此為先人贖罪。」

無論得不得救,懺悔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