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國立西洋美術館史話(上)

A+A-
位於上野公園內的國立西洋美術館。 圖片來源:Mushroom Kate/Flickr

2016 年中旬,國立西洋美術館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美術館自身變成展覽品,祝賀的橫額掛到今天還未捨得除下。有趣的是,大張旗鼓的世遺登錄,過程其實與日本沒太大關係,此事後文再述,首先讓我們由國立西洋美術館的歷史講起。

時間回到百年前,話說有一名出生於明治維新 3 年前的年青人,叫松方幸次郎。松方在美國讀了十多年書,拿了個民法學博士,1890 年才回國。回國不用找工作,因為他老爸是日本總理,送了他個秘書官的肥缺。但松方幹了沒多久就辭職,跑去川崎造船所(後來的川崎重工)當社長 —— 好啦,川崎造船所的創立者是他老爸的朋友,正宗識人好過識字。

松方有二世祖的條件,但絕對不是蠢才,不如說其實頗聰明。就任川崎造船所社長後,不單沒有搞砸,還不斷為公司賺錢,更在 1914 年下了一個無論對公司抑或自己都影響重大的決定。當時松方收到一個電報,指奧匈帝國要去把塞爾維亞揭翻 —— 對,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頭炮。松方立即要公司買鐵,狠狠的買,而且還在沒有訂單下開始造大船。一戰爆發後,鐵價暴升,船艦也因為軍需而渴市。先手得勝的川崎造船所乘上潮流,松方賺得睡著也要笑出來。

數年後,松方到英國做生意時認識了英國畫家伯蘭寧(Frank W. Brangwyn),引起了他對藝術的興趣,結果一擲千金,兩次歐遊裡,買下海量的藝術品。當中最重要的包括 8,000 多件流散海外的浮世繪,單單點算已花了 12 日的時間。另外還有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的作品,包括當時只有石膏模型的「地獄之門」。現今立於國立西洋美術館門庭的「地獄之門」是第一鑄造,在法國的反而是第二鑄造。

好景不常,到了 1920 年代,一戰剛結束,全世界陷入經濟衰退,船艦與鐵材的需求下跌,令川崎造船所經營出現困難。松方為了填補公司的經營缺口,動用私人財產。但由於他花費於藝術收藏的開支龐大,早已不復當年勇,乾涸的荷包惟有靠賣屋和抵押收藏品來續命。

屋漏偏逢連夜雨,松方於倫敦的倉庫大火,一部分的收藏燒成灰燼;放置於巴黎羅丹美術館的收藏品,原本是打友情牌免收費,但負責人幾次更替,新管理人為收支平衡,以每年賣出一兩件收藏品的方式,支付管理費。

二戰開打,松方的收藏品波折連連,美術館的開設加上國際糾紛,且看下回分解。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