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星巴克(Starbucks )是美國連鎖咖啡店的代表,不過,它們如現在卻選擇在中國開設全球最大的旗艦店。位於上海的精品烘焙工房(Reserve Roastery ),屬於星巴克的頂級概念店,佔地 30,000 平方呎。目前全球只有兩間星巴克精品烘焙工房,而上海新店比起 2014 年於美國西雅圖開幕的首間概念店,面積還要大一倍。
背後的象徵意義或者比這間巨型旗艦店的實際收益來得矚目,星巴克近年中國化的發展路向明確,從新店的中式裝潢可見一斑。或許,當初進軍中國的星巴克亦未曾料到,今日的中國會是這跨國連鎖品牌的第二大市場,僅次於發源地美國。現時星巴克在中國開設的門店已超過 3,000 間,據早前公佈,它們的目標是在 2021 年於中國擁有5,000 間店。
粗略估算,位於中國的星巴克分店,已佔全球連鎖店的 10%,而在 2009 年,中國只佔星巴克全部分店的 3%。更有趣的是,若再追溯多 10 年,當星巴克在 1999 年打算發展中國業務時,整個中國根本連咖啡店這個概念都未曾出現。
星巴克猶恐不及地以不到一天就增加一間分店的速度擴展,正是看準了大中華市場的龐大發展潛力。中國如今是世界最主要的咖啡消費國之一,咖啡市場在短短 10 年間,由 2006 年的 11 億人民幣激增至去年的 200 億人民幣,而去年中國的咖啡豆消耗量為 128,200 公噸,自 2006 年起,平均每年增長幅度為 22%。咖啡需求的爆炸性上升,與近年中國富裕人口急速增加,中產階層普及化有關。不再只有上流社會喝得起精品咖啡,同樣地,高級咖啡與中產消費者的連結,在中國各大城市迅速成形。星巴克的標誌作為一個經典的身份象徵,顯然擊中富起來的中國人心理,因此,中國亦理所當然地成為星巴克擴展業務的絕佳土壤,而事實上,中國的星巴克咖啡甚至毫無顧忌地賣得比美國的星巴克還要貴。
或者,星巴克的經營之道只表示咖啡在中國的一二線城市流行起來,是中產階層的生活品味,但真相不只於此。對位處偏遠地區的小農村百姓來說,咖啡不但更普遍,而且更不能缺少,因為這是他們的龐大收入來源。
時至今日,若提起雲南只想到普洱茶,未免跟不上中國大勢。種茶葉遠遠不如種咖啡賺錢,雲南早已轉型為中國最大的咖啡產區,佔國內咖啡產量高達 98%。在星巴克剛落成的上海旗艦店,甚至會獨家專賣雲南出產的優質咖啡豆。據「中國日報網」引述,一名在雲南擁有 3 公頃咖啡田的農夫,單是出售咖啡豆,去年收入便有 10 萬人民幣。這是一筆他們過去幾乎不敢想像的天文數字,然而,一切轉變只需要短短 10 年。
10 年前,在雲南地方政府的補助下,一眾農村百姓由種甘蔗轉為培植咖啡,基於咖啡不是主糧,在農村社會認知程度較低,起初他們都顯得猶豫,並不情願,當中只有部分人是敢於一試。結果,咖啡在大城市迅速風行,咖啡豆順利讓一個又一個赤貧的農村種出驚人財富。
與此同時,為了維持咖啡質量,並且令農夫願意種植下去,咖啡公司不但送豆,送技術,還有價格保障機制,確保農夫不會蝕錢,更不怕咖啡豆跌價會影響收入。而在農夫的立場,種咖啡豈只穩賺不賠,更是一份優差。因為種咖啡比起以往種甘蔗輕鬆得多,不需花費太多氣力。在收成期,連家中的老人和小孩都會落田幫忙收割。10 年後的現在,該區超過一半農夫都選擇種植咖啡,咖啡田的面積達 55 公頃。
據 2016 年農業部調查顯示,雲南咖啡田當中超過一半的 73,000 噸會運到外國,出口金額為 2.8 億美元。
泡一杯品牌咖啡,代表著中國一二線城市富裕階層的中產形象,種一籃子咖啡豆,卻是中國農村社會的黃金夢。對世代務農的村民來說,種咖啡是一個明智決定,不但改善生活,甚至有助脫貧。當他們靠著咖啡富起來,就會成為下一批中產族群,然後,你知道的,他們當然是喝杯咖啡,品味生活。類似的故事每天都在偏遠農村發生,或許,比星巴克的開店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