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茶大國:英國人的矮茶文化

A+A-
「三人的下午茶(Afternoon Tea for Three)」,Frédéric Soulacroix。 圖片來源:christies

在 17 世紀,咖啡在歐洲各國興起,倫敦市幾乎處處都有咖啡館。咖啡館雖以咖啡為名,也有賣茶和朱古力。到了 18 世紀中期之後,英國人漸漸以茶代咖啡,以前日日飲咖啡,後來則是天天飲茶,為何會如此?到了今日,歷史學家依然找不出答案。

雖然原因尚未找得出來,有些講法則已經遭否定。例如有人懷疑當時茶比咖啡便宜,所以英國人就改飲茶。據學者分析估計,當時一杯咖啡所用的咖啡豆成本,和一杯茶所用的茶葉成本分別不大,而且茶興起之後,售價有增無減。不過,茶葉比咖啡豆輕,即使一磅茶葉的價錢比一磅咖啡豆高,一杯茶所用的茶葉重量,卻比一杯咖啡所用的咖啡豆重量少。兩者的成本難以精確計算,但學者認為英國人飲茶漸多的原因,不是因為兩者的價格差異。

另有講法稱,英格蘭人由常飲咖啡改為常飲茶的原因,是關乎飲品的進口途徑。英格蘭的咖啡和歐洲其他國家一樣,由各地小商人經阿拉伯商人購買,而茶葉的買賣,卻幾乎全是東印度公司的生意。飲茶和飲咖啡也能令人清醒提神,既然效果相似,東印度公司又富可敵國,要以茶葉將生意由各咖啡商人手中搶過來,又有何難?1664 年,東印度公司贈兩磅茶予英格蘭國王。1678 年,茶葉銷售量雖低,東印度公司仍大量入口,20 年之後,每年茶葉進口量近 2 萬磅。到了 1700 年之後,每年進口量就漸升至 6 萬磅。1721 年,每年茶葉入口的紅茶和綠茶達至 100 萬磅。

歐洲人初次買得中國茶來飲時,飲法和華人無異,也是以熱水沖,不加糖。初時的茶多數是綠茶,而茶杯也和中國茶杯一樣,沒有托碟和杯柄,柄與托碟是歐洲人後來加上去的。或許歐洲人怕味苦,所以飲不慣清茶,某日見印度商船水手加糖飲茶,就跟這種印度法來飲。到茶在歐洲各國大興之後,坊間大部分人飲的第一口茶,就已經是甜的了,但當時茶中尚未有奶。

也有學者稱,飲茶本來是凱瑟林王后(Catherine of Braganza)的嗜好,王后與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於 1662 年結婚之後,貴族階層的婦女和宮廷的隨從,就學王后飲茶而不再飲酒,飲茶或因如此變得有貴氣。不過,宮中的侍從將此風氣傳到民間之後,中產階層常常在咖啡館飲茶,茶的貴氣漸失。歷史書作者談起英國人飲茶的歷史時,必會提到 18 世紀慈善家和旅行家 Jonas Hanway 。這位先生本是商人出身,曾經寫書記載旅遊歷險的經歷,也是首位在倫敦撐傘逛街的人。Hanway 見坊間人人飲茶,覺得非常不順眼,寫信向朋友發牢騷,這些牢騷後來被結集成書出版。他認為呷茶之舉(Sipping)理應戒除,認為所有飲品都應該是「飲」的,而如果有飲品過熱,嘴巴根本連杯緣都不應該碰。而以下這句話,算是眾牢騷信件中的名句:

我們(英格蘭人)本來具有英雄氣概,智勇雙全,故最不應該模仿的人,就是華人,世間上最厲害的呷茶者是華人,世間上『最乸形(娘娘腔)的人』(most effeminate people)也是華人。

Hanway 認為,英格蘭國內許多植物也可以當茶來沖,根本不必花冤枉錢由外國入口大量茶葉。歐洲人當年為何大費周章買中國茶來飲呢?似乎連 Hanway 和當時的達官貴人也費解,而現代的歷史學者和社會學家,依然很難答得出來。

「茶」後來不只是茶了。到了 18 世紀中期,「茶」已經化為飲食風俗的稱呼。歐洲各國皇室貴族的飲茶聚會,曾經就如日本的茶道一樣雅緻而規矩嚴謹,與凱瑟林王后的飲茶雅好相比,可謂更上一層樓。沖茶、加糖加奶、斟茶、飲茶、以匙攪拌,各有法度禮儀,其中手部姿勢最為要緊,這些禮貌姿勢,多數來自法式洛可可風格興起之時。各子女的教養如何,憑這些舉動就能窺知。例如提起茶杯,拇指與食指應在手柄中空處相合,夾住杯柄,中指則於柄下端托住茶杯;如果將食指穿過虛空處環住杯柄,就不好看了。又例如用茶匙將糖攪勻時,不應在杯中打圈,要像畫直線一樣來回。還有許多禮儀已經失傳,而種種姿勢的意函為何,自然各有各的理論。

一套 Sèvres 出品的精緻茶具。 圖片來源:The J. Paul Getty Museum

茶具也變得精緻講究,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法國 Sèvres 皇家瓷器廠的茶具,在當時聞名歐洲,貴族富人或婦女在茶聚時,若拿出一套 Sèvres 茶具來飲茶,在眾中眼中必然八面威風。這種茶聚最初只有茶和茶具,19 世紀初期,英格蘭貝德福德的公爵夫人 Anna Russell,在某日下午 5 時左右稱感到「疲倦沉重」,從此就在下午的茶聚前,命人買糖果來吃,以免餓著肚等兩三小時食晚飯。這些茶聚後來不只有糖果了,也有牛油三文治和小蛋糕。今時今日的下午茶(Afternoon tea),就是由此而來。下午茶又稱「矮几茶(Low tea)」,這餐茶所食的東西不是正餐,所以本來不在餐檯食,而是在茶几旁邊坐在梳化上慢慢食。食下午茶的時間,通常是下午 4 時至 6 時半。

當時工業大興,鄉間農人紛紛變成工廠工人。工廠的工作極辛勞,所以工人階層所飲的茶,和貴族的茶完全是兩種味道。貴族階層以茶聚消磨下午餘暇,等食晚餐,茶具精緻,糖和奶的份量節制有度。工人所飲的茶非常甜,因為糖能暫解肚餓,而這些茶多數沒有奶。直到忙碌一日過去,下班回家後,工人家庭則會匆匆忙忙食「高檯茶(High tea)」。「高檯」就是飯廳餐桌,而不是貴族下午茶所用的矮茶几。High tea 是便餐,有麵包牛油、果醬、午餐肉之類,或有雞蛋或者芝士,全部都不用煮。甜茶則是「美味藥」,用來送冷肉冷麵包。精緻餐具與用茶禮儀,「高檯茶」當然就不可能有啦。

參考資料

  • Abbot, Elizabeth , Sugar: a bittersweet history, London: Duckworth, 2009.
  • Botsford, Jay Barrett, English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New York : Macmillan Co. 1924.
  • Hanway, Jonas, An essay on tea, 2nd ed. London: Printed for H. Woodfall and C. Henderson, 1757.
  • Schivelbusch, Wolfgang, Des Paradies der Geschmack und die Vernunft, 1980. (中譯本,「味覺樂園:看香料、咖啡、菸草、酒,如何創造人間的的密天堂」,臺北,藍鯨,200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