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鼠之父:他不及蓋茨喬布斯有名,但其視野或更創新

A+A-
1984 年為 Apple Magazine 拍的硬照。 圖片來源:dougengelbart.org

歷史上,有多少風流人物才華洋溢,然而卻因缺天時地利人和而被後來者趕上,搶盡光芒和掌聲?數之不盡,而美國電腦發明家恩格巴特(Douglas Engelbart)就是其中一個。他雖然不及蓋茨和喬布斯有名,但其對電腦科學發展的視野可能比起他們更為廣闊深邃。即使他生前得過多個大獎,獲譽為「滑鼠之父」,死前卻鬱鬱不得志。

恩格巴特的 1968 年

1968 年的操作演示。 圖片來源:ARC BOOTSTRAPPER

恩格巴特前半生最輝煌的時刻是 1968 年 12 月 8 日,但在詳述這一天前,可先回到 1951 年。在 1951 年,恩格巴特剛剛踏入婚姻生活,更已在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今日的美國太空總署的前身)找到一份優厚的工作,生活理想。不過,他不滿於安逸,反而積極尋找下一個人生目標。然後,他忽發奇想:如果可以助人更輕鬆處理複雜緊急事務,全人類將受益不淺;而就此方面作貢獻的其中一途,就是推進電腦的程式設計,讓電腦有完成互動工作的可能。於是,他毅然走到擁有當時最先進電腦之一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攻讀博士,致力研究令電腦增進人類智能。

經過多年深思熟慮,寫過多篇重要論文,恩格巴特終在 1968 年年底三藩市一個電腦科技會議上發佈他的電腦發明。面對台下上千位業界觀眾,沒有做過市場推廣的他不像蘋果教主喬布斯般在台上揮灑自如,而是小心翼翼向台下展示他超越時代的研究成果:

恩格巴特先讓觀眾看如何單靠鍵盤就輸入文字至電腦,再解釋滑鼠的效用,幾下點擊操作,新的文字立即浮現;示範後段,恩格巴特提及一個名為「ARPANET」的網絡計劃,目標是讓各院校學者透過電腦隔空合作,解決問題。這些恩格巴特展示的新機器和程式設計,後世稱為「原型機之母(Mother of All Demos)」,亦即後來電腦的發展原型,今日的電腦圖形文字界面、互動操作、鍵盤滑鼠,甚至互聯網等嶄新概念的發端,都可追溯至這天。

恩格巴特的演講完結一刻,台下觀眾掌聲如雷,會眾無不為他的新發明而雀躍興奮,因為當時的電腦主要依靠所謂「打孔卡(punched card)」以輸入資料,而且全是單向運算機器,用戶不能在電腦上做任何文件互動工作,但恩格巴特的發明突破了電腦的局限,推進它的用處。不過,在掌聲之外,台下的工程師並沒有如恩格巴特的預期般熱切地排隊報名,詢問電腦發展計劃的詳情,參與他的科技革命。而這與恩格巴特想像相反的結果,或許就決定了他的名聲在後世沒有像其後輩蓋茨、喬布斯一樣獲稱讚傳頌 —— 縱使他早就預示了蓋茨和喬布斯兩人的發展方向。

簡化成「滑鼠之父」的恩格巴特

恩格巴特發明的第一個滑鼠。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為何世界不像恩格巴特的預期?受恩格巴特啟發而從媒體界轉行,進修成電腦科學家的 Valerie Landau 追憶好友恩格巴特的一生時,嘗試解答此問題。她問過 1968 年電腦會議上的參與者,他們無不受恩格巴特的發明震撼,但其發明與當時他們的工作實在相距甚遠。恩格巴特期望工程師加入其科技革命,卻沒有想到多數工程師還在停留於製作「打孔卡」的階段。換言之,恩格巴特超越時代太多了。

當然,恩格巴特的超時代性並不足以解釋為何他的聲望沒有一直領先於人。Valerie Landau 補充,政府對他實驗網絡計劃的不解而作出的經費削減、他實驗室的人才於 1970 年代流失到另一間同業中,以及個人偏執的處事態度等,也是令他縱有才華,也在電腦界攀不上最高位的原因。這並非是說恩格巴特今日評價過低。實際上,直到恩格巴特 2013 年逝世,他總共得過包括「圖靈獎」等 40 多個大獎,又獲譽為「滑鼠之父」。

可是,Valerie Landau 透露,恩格巴特經常鬱鬱不得志(often felt demoralized)。一方面,他不滿自己有「滑鼠之父」稱號,因為今日簡化版的滑鼠才是主流,他認為滑鼠若有 10 個按鈕會更加有用;另一方面,恩格巴特 2006 年曾向 Landau 聲言,他的科研理想只有「大概 2.8%」得到實現,不知他有沒有誇大,但若果他有經費亦有人才,他的晚年功業和心態會否不同?想像總留有空間,但可肯定的是,恩格巴特貢獻良多,是值得寫入電腦發展史的重要人物。

  • 恩格巴特 1968 年公開展示他的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