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抗抑鬱藥,一世也要服?

A+A-

有病就吃藥是道理,但服藥會帶來比原本病情更嚴重的後遺症,又是否值得用一病換一病呢?

「基本上我一直在面對頭暈、思緒混亂、疲勞等戒藥反應。」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的 Victoria Tolin 花了 9 個月的時間逐步減少劑量,才戒斷間歇服用了 3 年的抗抑鬱藥 Zoloft(即舍曲林,Sertraline),她說:「(停藥)令我無法完成大學學位,只有現在我才覺得自己好轉,可以重投社會及工作。」

與 Toline 相近的情況事實上比比皆是,「紐約時報」最新對聯邦數據進行的分析顯示,美國長期使用抗抑鬱藥的人數正在增長:約 1,550 萬美國人至少已服藥 5 年,情況自 2010 年至今,幾乎上升 1 倍,若是自 2000 年起計,更上升了 2 倍多。

打開潘朵拉的藥盒子

服用抗抑鬱藥至少 2 年的成年人亦有近 2,500 萬,比 2010 年增加了 60%。以往這些藥物被認為是精神病治療的里程碑,幫助數百萬人緩解抑鬱和焦慮。但長期服用的人增加也是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許多嘗試停藥失敗的人指,他們事前並不知道會有類似染上毒癮的「脫癮症狀(withdrawal symptoms)」。

脫癮症狀又被稱為「停藥綜合症(discontinuation syndrome)」,此前從未受製藥商或政府監管機構關注。相關機構多認為抗抑鬱藥好處遠高於傷害。直至今天,仍只有少量數據顯示長期服藥的影響,而現實中已有數百萬人離不開抗抑鬱藥。

抗抑鬱藥的使用進一步擴大至發達國家的大部分地區,長期處方藥物的情況也在增加。過去的 10 年間,英國的處方率上升 1 倍,今年 1 月份衛生部官員開始對處方藥依賴和停藥進行全國審查。而在紐西蘭,處方量也在歷史最高點,對長期服藥人士進行的調查發現,停藥問題成為患者投訴的重點之一。

真的要吃藥?

抗抑鬱藥最初被用作偶發性情緒問題的短期治療,患者一般需要服用 6 到 9 個月,用以應付情緒危機。一旦藥物獲得認可,美國的醫生就可以在他們認為合適的情況下進行處方。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精神病學名譽教授 Allen Frances 針對問題指:「大多數人在簡短的看診及沒有明顯臨床抑鬱症症狀下,就會使用這些藥物。情況之所以會有所改善,通常都是因為時間流逝(情緒出現好轉),以及安慰劑效應。但患者和醫生不知道這一點,錯誤認為抗抑鬱藥應記一功,醫病之間都視抗抑鬱藥為功臣,而這個無用的處方一用可能就是數年或終身。」「泰晤士報」分析了自 1999 年以來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的一部分數據,發現 2013 至 14 年度有超過 3,440 萬成年人服用抗抑鬱藥,而 1999 至 2000 年的調查則為 1,340 萬。

然而,醫療專業人士未能向努力停止服藥的人提供更好的答案。現時並未有可以作指引的科學根據,也沒有辦法確定何者風險最高,無法為患者度身訂做適當的治療策略。英國修咸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基層醫療教授 Anthony Kendrick 博士說:「因為停藥的問題很難解決,為了方便起見,有些人會繼續服藥。」在政府資助下,他正為從業員和患者提供網上及電話支援,Kendrick 也開始反思:「在不知道藥物對他們是否有利,或是患者能否成功停藥之前,是否應該讓這麼多人長期服用抗抑鬱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