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九龍城寨進行曲(八)—— 你看我看你

A+A-
電影 Blade Runner 劇照。

前篇提及,當九龍城寨初次被介紹到日本之際,是透過數碼朋克(Cyber Punk)這個類型。在宮本隆司 1988 年版的「九龍城寨」、作為第一部將九寨美學化的作品裡,建築家村松伸所撰的序言以中英日三語,為當時仍名不經傳的九龍城寨,埋下往後數十年的伏筆。他寫道:「……存在於九龍城的中國人五千年的智慧,早已傳播至世界各地。Blade Runner(『2020』,另譯『銀翼殺手』)中的 replicants 或者『未來世紀・巴西』(Brazil,港譯『妙想天開』)中的管道工人,將九龍城無政府的闇闇與混沌,以另一種形態宣揚出來。然後,就這樣,這本攝影集與攝影家宮本隆司如今加入了這傳道群中。」

數碼朋克最初是美國科幻小說的類型,於 80 年代興起,電影 Blade Runner(1982)與小說 Neuromancer(1984)是當中的奠基者。Neuromancer 的故事背景設定是「新千葉」—— 一個位於東京都東邊的縣,作者 William Gibson曾經在訪問中說,這個地理設定是因為他的日本人朋友當中,沒有任何一個覺得千葉是個好地方。

Blade Runner 去年剛剛出了續集,大家應該較為熟悉,但論經典的程度,第一集實在非續集可比擬。漆黑的夜景裡,下著彷彿永遠不會遏止的細雨,飛行警車穿梭在高聳的大廈群中。外牆上的巨型動態廣告中始終不見商品,只有一個日本藝妓在搔首弄姿,這一幕成為電影史上最經典的東方主義表象之一。

Neuromancer 封面。

80 年代的歐美面對後殖民浪潮中退燒的歐洲中心主義,加上越戰的挫敗,以及日本為首的亞洲勢力抬頭,浮現出一股「世界的未來是不是屬於亞洲?」的感覺。這種心理陰影直接投射在數碼朋克的表象中,成為 Blade Runner Neuromancer 中的亞洲元素 —— 數碼朋克的起源就是美國科幻題材的技術、東方主義的視覺。

美國文學學者巽孝之在「日本變流文學」一書中,將九龍城寨評為日本數碼朋克運動中的自我東方主義視覺。將來自他者的視線,在商品市場中轉化,成為日式的數碼朋克都市風景。然而整件事最諷刺、也是最吊詭的是,廿年過去後,九龍城寨透過日本流行文化(主要是動漫)逆向輸入歐美,成為電影「悍戰太平洋(Pacific Rim)」(2013)中的末世風景。

於是歐美東方主義視覺的數碼朋克傳入日本,轉化成自我東方主義的類型後,定格在九龍城寨的混沌都市表象上。透過日本流行文化,九龍城寨挾著將已變異的數碼朋克,回歸歐美世界。文化商品全球化的今天,誰在注視著誰,豈能三言兩語說得清。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