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九龍城寨進行曲(七)—— 數碼都市

A+A-
宮本隆司「九竜城砦」(1988)書影。

在 William Gibson 的名著科幻小說 Bridge trilogy 第二部 Idoru 的卷前鳴謝中,Gibson 說有兩本書影響了他這個小說系列的都市風景的創作,一是 Greg Girard 與 Ian Lambot 的 City of Darkness: Life in Kowloon Walled City,二是宮本隆司的「九龍城砦」。

1989 年 Gibson 訪日,日本導演石井聰亙贈他一本宮本隆司的相集「九龍城砦」,這是 Gibson 第一次認識這個地方。當時石井跟他說可以用九龍城寨的風景為題,合作拍一部電影。Gibson 說雖然電影計劃最後沒有成事,但九龍城寨的形象一直縈繞他腦海中,最後成為 Bridge trilogy 中的都市風景。

宮本隆司的「九龍城砦」在廿年間再印再版不斷,最近一次換了出版社,是彩流社於 2017 年 7 月再版,而初版是平凡社於 1997 年出版。等等,時間對不上,Gibson 是怎樣在 1989 年看到 1997 年才出版的「九龍城砦」呢?其實,宮本隆司的「九龍城砦」有兩個版本,一本是 1988 年版,另一本是 1997 年版。現在重複再版的是後者,而前者就只有一版,想要的只可以買二手兼食炒價。基本上大家將 1997 年版當成 1988 年版的取代,因為宮本隆司之後數度再訪港,並在 1993 年拍下清拆時的照片,追加在 1997 年版上,所以理論上內容比較「豐富」。

那麼,Gibson 當年看到的只是單純今天 1997 年版的閹割版本嗎?不盡然,1988 年版事實上有幾個地方與今天大家看到的版本相異。首先,英文書名是九龍城寨的粵語音譯 Kau Lung Shing Chai,而非英文「Kowloon Walled City」。第二,內附建築家村松伸的解說小冊子,備中英日三語版本。村松將九龍城寨與美國科幻電影 Blade Runner(1982)的都市風景相提並論,置於數碼朋克(Cyberpunk)的語境中評論。第三,1997 年版已經鮮見居民出現相片中,但 1988 年版是完全不見人影,勉強算是「人」的只有在轉角露出的半個模糊的肩頭之類。

數碼朋克是 1980 年代中期開始於美國流行的科幻小說類型,起源普遍認為是電影 Blade Runner 與 Gibson 的處女作長篇小說 Neuromancer(1984)。於是乎,當數碼朋克創始人 Gibson 書寫 Bridge trilogy 第一部 Virtual Light 時,烙印在他腦海的是 1988 年版的「九龍城砦」。這個已經被設定為數碼朋克風的都市中,裡面沒有人,或者說充滿了肉眼看不見的居民與故事,如同電子網絡的都市隱喻一般,在混雜的時空中上演著無數的情節。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