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你今天文明了嗎?

A+A-
左起:山縣有朋、森有禮、九條武子。

80 年代中國的流行語不是「牛 B」,而是「講文明」。學校宣傳口號重複最多的居然不是「愛國愛黨」,而是「講文明講禮貌」—— 當然按邏輯來說:如果人人都做得到文明禮貌,已經是最好的愛國。

但這裡說的「文明」是甚麼呢?今天這個字已經 Out 了,而且到處如此,真的是因為我們已經文明了?

不必去翻查牛津字典,更沒必要引用甚麼學院論述 —— 那些人可是領了好多經費專門負責畫蛇添足,故弄玄虛的。明治維新的定義非常簡單清晰,就是西方工業革命孕育的 Modernity。

明治維新開宗明義:以「文明開化」為任務,全面改造國家,改造過程鉅細無遺,物質層面同樣不可忽視。首先飲食西化,上流社會紛紛以吃西餐為風尚,成為 literally 的「肉食者」,而日本平民傳統的魚、豆腐、醬菜等被視為落後,而牛肉被奉為「文明的口味」。天皇於 1872 年的宮廷晚宴上主動吃西餐,從此在宮中養乳牛,帶頭喝牛奶,鼓勵全民吃肉,當然平民百姓吃不上牛扒,取而代之的是牛肉鍋,當時甚至流行「不吃牛肉鍋,便是未開化」之說。由於農民對牛自古有情感紐帶,因此畜牛、製乳這種事情,就由失業的武士階層接手了,而這成為日後工業化的一個重要基礎。到 1890 年代,日本各地設立了牛奶廳,牛奶、蛋糕開始普及,包括今天學校營養午餐傳統。

明治時代知識分子大多換上西裝,高官都穿西式軍裝,而女性妝容改變引發的爭議最為激烈,1870 年代婦女剪短頭髮的風氣大盛,甚至政府都大驚失色,媒體嚴厲批評稱:「西洋也沒有女性剪掉頭髮先例,實在難看,希望女性不要搞錯剪髮的自由意志,而失去女性的本分。」到鹿鳴館建成後,英式束髮大行其道,尤其以 low coiffure 最受歡迎,即民國流行的「東洋髻」。

日本曾流行英式束髮 low coiffure 打扮。

明治先賢之一的森有禮擔任駐華公使的時候,李鴻章向他表示十分佩服日本的開化改革,唯獨是對模仿西洋衣冠一事感到不解,森有禮稱「日本傳統和服於今日時勢之下,甚感不便」,並反問他身上的馬褂辮子也是屈服於時勢的產物,何以堅持不改?

當時對「文明」沒有異議:標準就是大英帝國的「女士們先生們」,這也適用於辛亥革命之際的中國,辛亥革命的目標是令中國變得「文明」,由古代專制走向現代共和,大規模暴力之所以沒有爆發,因為革命黨最擔心觸動社會底層,狼煙暴土,塵囂甚上,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像太平天國和義和團。因此北洋政府最終沒有衝進紫禁城抄家,更沒有像後來的列寧那樣將沙皇一家滅門,而待以外國元首之禮,巧妙折衷,大獲讚譽,甚至被稱為中國的光榮革命。

辛亥革命之後,「文明」一詞迅速流行:西式禮帽叫文明帽,手杖是文明棍,單車是文明車,舞台劇是文明戲,穿婚紗,在市政廳證婚的叫文明結婚;1907 年江蘇的有識之士還編過一套中學教材「舞蹈大觀」,內容分方舞(square dance)、圓舞(round dance)、列舞(set dance)及環舞(circle dance)四大類共 25 種,自從中國人遺失了上古的樂舞之後,終於再度醒覺了舞蹈的社交意義,因而其中沒有忠字舞,也沒有廣場舞。

楊洲周延所繪的浮世繪「鹿鳴館貴婦人慈善會之圖」。 圖片來源:日本早稻田大學

但今天「文明」已經變得政治不正確了,連英國人也不敢講 civilised,因為這兩個字必然壓抑其他選擇,強調立場區分,和優劣選擇,而不存在多元。文明並不是 multiple choice,文明只有一個,即使充滿缺陷,但這依然是迄今為止一個能令最大多數人得益的方案,給所有人提供醫療、教育、工作機會,得以密集群居而保持衛生健康,以及自由消費的可能,任何其他方案都辦不到。這個世上並沒有那麼多百花齊放的燦爛文明,許多人鼓吹的自我、身份、特色,既不牛 B,也無所謂文化,無非是不文明而已。

可惜,即使福澤諭吉和森有禮推動的「文明開化」潮流,最終還是遭到騎劫,日本人也產生了深重的身份危機,「西化」的國策遭到質疑甚至排斥,而終於爆發了火熱的排外運動,而森有禮最終也死在「愛國青年」手下。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