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近 30 年歐元,為何仍有 120 億德國馬克在市面?

A+A-
100 面額的德國馬克,被投射在法蘭克褔一間德意志銀行分部外牆。 圖片來源:路透社

現時已鮮有見到「英女皇頭」的貨幣在香港市面上流通,一種貨幣要是不再使用,或不再在市面上流通,就能真正被取代。然而,歐元制早在 1991 年已正式啟動,為何仍有 120 億德國馬克(Deutsche Marks)流落市面上呢?

德國人向來都熱衷於攜帶和支付現金,更會存起商店或的士司機都拒收的貨幣。戀舊是原因之一,馬克曾是強勢貨幣,於德國人而言別具意義,而且舊貨幣雖不實用,也未至於成為負擔。

沒有交回壓力

銀行規定,在 1948 年 6 月 20 日之後發行的馬克,可以無限期、無限額地在德國聯邦銀行的 35 個分部兌換歐元,官方匯率自 2001 年成立以來一直保持不變,1.95583 馬克可兌換 1 歐元。根據聯邦銀行的數據,在 2001 年 12 月 31 日,即該國引入歐元之前的最後一天,有 1,623 億馬克流通。到目前為止,超過 92% 貨幣已交還銀行,但截至 4 月底,仍有 126 億馬克流落民間。

銀行的開放政策,加上沒有匯率波動,令國民沒有急急交回的壓力。像是柏林 Neukölln 區的退休人士 Elmar 在一年前發現書中夾著一張 500 馬克紙幣,一年後才交到銀行。德國這類收集者正緩慢但穩定地把馬克交往兌換窗口,過去的 12 個月裡,銀行回收了 9,000 萬馬克。剩下的 126 億當中,約有 66.9 億是硬幣,擁有者可能覺得這不值得去銀行,又或回憶的價值已遠超幾歐元的兌換價。

馬克曾經風光

至於德國仍堅持把這些數字納入結餘簿,只因馬克曾一度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人們 —— 尤其是在東歐和巴爾幹半島人民 —— 對它滿有信心,是以銀行和德國政府必須對注意如何延續人們這種對貨幣的信任。而對不少德國人來說,馬克代表了該國經濟崛起,其向歐元過渡是一個創傷性的時刻。但為了令會計分類賬目變得清楚,德國聯邦銀行現在仍需要說服人們交回馬克。

每個歐元地區,在兌換以前的紙幣及硬幣方面都有不同的規則和時間表,並非所有歐元區國家對舊貨幣仍有情意結。有一些國家已不會再接收以往的貨幣,像是法國、芬蘭、希臘、意大利、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在歐元區國家中,現時只有德國、奧地利、愛爾蘭、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在內的一小部分國家不設兌換舊貨幣的時間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