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襲地球:趕上倉是甚麼心理?

A+A-
圖片來源:Kat Wade/Getty Images

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多得政府和傳媒(以及長輩群組)連日警告,一號風球還未懸掛便已全城戒備。大批市民趕去超市街市,買些食材、杯麵、罐頭等儲水儲糧,結果早於星期五晚,便見貨架空空菜價騰貴。數天前的美國北卡羅萊納州亦大同小異,颶風「弗洛倫斯(Hurricane Florence)」直撲當地之前,居民湧至超市備貨。但意外的是,有些人狂掃零食啤酒,有些人卻毫無準備。為何會有前者般乘機放縱,又會有後者那樣闊佬懶理?網媒 VOX 從兩項研究探討原因。

2012 年颶風「艾薩克(Hurricane Isaac)」登陸路易斯安那州時,新奧爾良大學管理及營銷學副教授 Elyria Kemp 正在當地研究人對災難有何感受。兩年後她發表研究報告「暴風雨前的平靜:探討面臨災難逼近時情緒調節的消耗(The Calm before the Storm: Examining Emotion Regulation Consumption in the Face of an Impending Disaster)」,指出市民在風暴前夕,最常感到焦慮、恐懼、憤怒和悲傷,而除了買入瓶裝水、電池和電筒,餅乾、薯條和酒精也最常見於他們的購物籃。Kemp 表示:「經歷了這些消極情緒,令他們不僅會買打風期間所需物資,也會購買享樂商品。」

像這次颶風「弗洛倫斯」吹襲北卡羅萊納州前數天,當地報章 Charlotte Observer 已指「擺放牛奶和雞蛋的貨架都被清空」,有讀者留言嘲諷:「當你預料將會停電數天甚至數週,還去爆買這兩種最易腐壞的東西,真沒比這更蠢的事。」但據 Kemp 的研究,人們會買高脂易壞的食物,不是出於實際需要,而是為求讓自己感覺舒適和冷靜一點。這種名為情緒調節消費(emotion regulation consumption)的概念是指,當人將要面臨高壓狀況,買自己喜歡的食物,能夠減壓及振奮心情。她解釋:「積極情緒能夠消除負面情緒造成的影響,正因如此我們愛買這些產品。」

在風暴前買堆「不實際」的食品,出於心理安慰多過以備無患。 圖片來源:BSIP/UIG via Getty Images

維珍尼亞大學公共政策及經濟學副教授 Jay Shimshack 倒是發現另一個極端 —— 部分人毫無準備,連瓶裝水、電池和電筒等必需物資也不買。他在今年發表的研究報告「災害準備和災難反應:颶風前後應急物資銷量所證明的事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disaster response: Evidence from sales of emergency supplies before and after hurricanes)」指出,從 2002 至 2012 年的雜貨店收據反映,很多人是在颶風來到、政府警告市民切勿外出後才買物資。「事先上倉的人或比你想像中要少。颶風登陸後的銷量亦比預期要有巨額增長,顯示人們有這需求。」他認為人們未有早作準備,可能因為未有收到颶風威脅的資訊,抑或不認為自己也是受威脅一員。

Shimshack 相信,後者許是鴕鳥心態作祟,有種盲目樂觀(Unrealistic optimism)的心態,以為「總不會是我遭殃」。這份自滿亦較常影響人們在風災等偶發事件上的決策,於是他們即使看了報道,也想著不至於發生在自己身上,便沒打算要未雨綢繆。如此天真的想法似乎造成一些可怕的後果。Shimshack 指出,在美國歷史上,強風或風暴潮致死的人數,高於因電線杆倒塌或洪水中駕駛等間接死亡的人,但在 2000 年情況逆轉,反映很多人因為不知實際處境有多危險而喪命。面對風災增多的未來,如何保持警覺而不致驚慌,成為我們必須學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