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鼎源:真.門常開 —— 藍色大門

A+A-

日本清酒酒造在上世紀,數目不斷下跌,特別在二戰後,由 5,000 多家,至近年的 1,500 家。究其原因,是西洋文化的傳入,不過世事無絕對,昔日的敵人,今天卻又是日本清酒的救命恩人,清酒適逢西方清淡飲食風尚,伴隨日本料理,在彼岸成為風潮。當然風潮歸風潮,誰能坐上順風車,又另當別論。

三歲定八十

日本傳統飲食,多魚鮮蔬菜米飯,著重傳遞食材的鮮味。但在西洋文化進入及明治維新後,較多脂肪及著重肉類的西洋飲食習慣傳入,逐步改變日本人的口味,而這意味清酒著重的鮮味,在日本飲食中,再非單一的「好味」標準,其他酒款,包括葡萄酒、啤酒及威士忌,也逐步受日本人接受,例如由於 Pinot Noir 既相對清淡,又與紅肉及風味較重的烹調方法甚匹配,便很受日本人歡迎了。

吸納西洋飲食習慣在明治維新,於政治層面而言,意義重大,因為日本當時已知不敵歐美強國,務求強民壯族,與其成為東亞病夫,不如自強,成就脫亞入歐的大願。而二戰戰敗,又是另一日本飲食文化大變革的契機。First Bite: How We Learn to Eat 一書提出十分有意思的觀點,認為日本人在飲食上的冒險精神,始於美國的戰後食物援助。於 1947 年,佔領美軍為日本學校帶來全新的午膳餐單,解決當時餓到面青的日本兒童之苦。在此之前,日本小朋友的便當,多為白飯、酸瓜及魚片,蛋白質不足。美國人為幫助這班體弱多病的孩童,為他們提供牛奶及用美國麵粉做的白麵包,結合由日本軍隊留下來的罐頭,調混咖哩粉,製作學生的膳食。當他們長大後,接受不同口味的能力自然較高。日本戰後經濟迅速起飛,食物由碳水化合物轉換成蛋白質主導,這是非常有趣的觀點,是深值參考的看法。然而,連帶日本清酒的際遇也受此全球政局影響,日漸式微。

推開藍色大門

不過世事難料,過往西方酒品闖進日本,近年,清酒也隨著日本料理,在北美大受歡迎。日本料理風味清淡,正迎合現在北美的健康飲食潮流。酒隨食走,這情況跟當年的意大利的薄餅店進軍世界,連帶意大利的奇揚地葡萄酒(Chianti),也遍佈全球。

日本餐廳鮨蕾與大門酒造合作,推出自家清酒。

不過要成功開拓北美及歐洲市場,也要看酒造傳人態度,始終日本民風保守,能否西進就要看酒造傳人如何閱讀世界。大門酒造其實由外至內皆是一上佳的成功出口示範。酒造始創於 1826 年,坐擁近兩百年歷史,位於關西大阪府交野市,位置在京都、大阪和奈良中間。雖說風潮已起,但要酒造邁向國際,也要有心也有力,慶幸酒造的第六代傳人大門康剛早年曾隨父親遊歷歐美,具國際視野,能操流利英、法語,適時為酒莊轉換軌道。早前來港,大門先生在與鮨蕾合作的清酒晚宴上,以流利英語介紹酒釀,及日本清酒的衰落與復興。

除了大門先生的視野,大門酒造的作品也甚合西方口味。因堅持使用低礦物質的山泉水釀造,酒精酵母在「吃不飽」的情況下,酒精發酵過程較長,而所成作品風味較溫柔,這種風味貫徹整個系列。這種風格的確也有助酒造開拓西方市場,始終西方社會不是以米飯為主食,對於日本清酒文化尚需時理解,始終由原材料、釀造方法及品嚐角度,皆與歐美傳統葡萄酒及烈酒,風味大相逕庭,所以的確需要一番功夫傳揚。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