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煙電子煙同等看待,易導致錯誤決策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特首林鄭月娥提出全面禁止電止煙。社會對電子煙的其中一項爭議,是認為電子煙容易成為吸食傳統香煙的入門產品,誘使非吸煙者,尤其年輕人嘗試,最終轉為吸食傳統香煙。但其實電子煙最初面世,竟出於為煙民提供戒煙替代品。

今天流行的電子煙,由中國藥劑師韓力於 2003 年發明。韓在 2016 年接受訪問時表示,當初之所以設計電子煙,是因為想要戒煙。「成為藥劑師後,我的工作量不斷增加,煙亦愈抽愈多。我知道吸煙對健康有害,所以過後我想到,也許可以用我身為藥劑師的知識,開發一些可以幫助戒煙的東西。」

韓力透露,自己在 2002 年起開始設計電子煙裝置。他有感一般的戒煙貼不能滿足戒煙者需求:「戒煙貼從皮膚傳送尼古丁到血液,與吸煙方式非常不同。戒煙貼提供穩定、持續劑量的尼古丁,但當你燃燒煙草並吸入時,尼古丁會快速進入肺部和血液,由此獲得衝擊感,我希望模仿吸煙的感覺。」最終設計出模仿吸煙方式,同樣一支在手的電子煙。

電子煙通過霧化,產生煙霧。 圖片來源:路透社

現時,英國在以電子煙作戒煙替代品的立場上較為積極。英國大型媒體如「獨立報」、「泰晤士報」等,普遍以「人們錯誤認為,電子煙危害等同香煙」的論調並援引研究作報道。隸屬政府機關之一的英格蘭公眾健康(Public Health England,PHE)更呼籲,醫院應出售電子煙,以推動政府無煙化的努力,香煙至少引致一半煙民死亡,但官方估計電子煙的安全性比香煙高 95%。

但觀乎現況,電子煙似乎成為香煙的另類產品,而非戒煙用品。在美國,2017 年有超過 200 萬名中學生吸食電子煙,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形容電子煙在青少年間,已達流行病的程度。美國西北大學近日的研究便提出,不能把電子煙視同香煙。研究作者 Matthew Olonoff 認為:「把兩者類比,會導致我們錯誤瞭解當中的危險,忽略理解人們如何使用它們,及依賴程度的差距。」Olonoff 補充,單是尼古丁輸送方式,電子煙與香煙之間,已有關鍵差異。

「從研究的角度來看,我們知道香煙有多少人吸食及當中的尼古丁含量。」但電子煙則不然。其中,因為煙油種類不同,當中是否含有尼古丁、或含量高低,以及其他添加的化學成分均無劃一標準。是以,以香煙的標準比較電子煙,得出的結論可能不準確。Olonoff 更警告,假如同等看待電子煙與香煙,或導致錯誤的研究及政策措施。

即使電子煙可能適合成為戒煙手段,但其令人上癮的另一面亦不可忽視。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認為,相較尼古丁,電子煙添加的甜味,才是導致成癮的元凶。研究人員分別給予參與者吸食不同組合的煙油。結果發現,甜味是吸食電子煙的最大誘因,即使不含尼古丁但有味道的電子煙,其吸引力亦優於沒有味道的尼古丁電子煙。研究作者之一的 Nils Kroemer 醫生認,為對年輕人來說,電子煙的成癮問題不可忽視:「年輕人愛水果口味,假如第一次吸食無味的尼古丁電子煙,其後添加甜味可能誘使他們繼續。」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教授 Michael Blaha 坦言,最初公共衛生專家並不關心電子煙問題,因為它以協助煙民戒煙的方式營銷。「當它屬於戒煙手法時,其有害之處可以容忍。」不過目前情況似乎本末倒置:「在美國有數百萬人接觸電子煙,他們本身可能並非煙民。」而過去的研究,往往集中在電子煙本身,而非化學物霧化後進入肺部的影響。Blaha 認同往後對電子煙的研究要與時俱進,因為電子煙設備與煙油亦不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