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安的最後出路:歸隱山林?

A+A-

日本少子高齡化日漸嚴重,基本上除東京外,所有城鄉人口都在衰落。4、5 年前,為活化地方人口兼促進經濟,日本政府開始建議年青人從大城市移居地方鄉村。2014 年內閣府的統計資料顯示,超過三成的受訪者對移居鄉村反應正面。2015 年落實的「第二次國土形成計劃」倡議地方都市(指東京、大阪和名古屋以外的都市)資訊、物流、人口的「對流」,換句話說就是希望改變東京一極集中的情況,將資本與人口分配至接近死亡的地方鄉鎮。

俗稱「田園回歸」的地方鄉鎮移居潮流,最早或者可以追溯到 2000 年代,但當時仍未見社會熱議。島根大學教授作野廣和認為,「田園回歸」背景因素眾多,例如大都市人口飽和、長時間長距離通勤現象、「待機兒童」問題(父母外出工作,小孩無人照顧)、經濟惡化導致薪水無法維持城市生活等等。而最大的轉捩點要數 2011 年的東日本大地震,大城市居民出現回鄉、或者移住的人口流動現象。另外 2010 年代中期出現的地方都市消滅論,令日本國家及民眾意識到城鄉的嚴重不平衡,導致日本政府提出年青人移居地方的建議。於是過去投身大都會尋找機遇的年青人,在迎來失望的結果後,轉向地方都市的懷抱,希望鄉村的環境能夠提供新生活。

所謂的「田園回歸」充滿了青山綠水的美好想像,摻雜了不少高度現代化社會中,對前現代、前城市化世界的鄉愁。實際情況是,除了地方社區經濟比都市更差,移居後找不到工作外,地方城鎮的社區關係極端封閉,對新移居者不友善,自治體固執而排外,就連地方政府都無從插手。一個案例中,廿多歲的移居者擁有獵人牌照,原本準備自食其力,打獵開個民宿之類,然而當地居民覺得持槍者「很危險」,對移居者抱著戒心。地方社區人口老化,固有的年老居民構成封閉排他的共同體,一方面將社區的勞動作業推給年青的移居者,但又以「既有習慣」為由,不接受改善的建議,不讓新居民參與決策討論。結果「田園回歸者」付出勞力,卻無法融入社區。

「田舍生活教科書」的作者清泉亮表示:「渴望回歸田園的都市人存在非常嚴重的誤解,他們以為地方鄉村不花錢,生活所需的成本比城市低。但事實上鄉村生活無論物價、保險費、稅金都比城市高。」當然成功的案例相信是存在的,正如投訴的都是出問題的情況,相安無事的自然不會大書特書。但以上的案例所意味著「田園回歸」並非絕對美好的選項,生活問題不會單純從大城市搬到鄉鎮就全部迎刃而解,甚至有可能面對更難以忍受的困境。「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始終只是都市人的烏托邦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