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致勝之道:做你心裡的蛔蟲

A+A-
產品副總裁 Todd Yellin 詳解 Netflix 的訂戶個人化方式。 圖片來源:Netflix

10 年前追劇,尚要每晚準時趕回家中,等電視台逐集播給你看。但現在有了自選影像服務(Video On Demand,VOD),看甚麼、何時看、哪裡看、怎樣看,全由觀眾自己決定。然而 VOD 服務這麼多,專注於影視娛樂的 Netflix,如何在全球吸引過億訂戶,並跟業務多元化的 Amazon 和迪士尼分庭伉禮?除了節目質量,其實數據也是關鍵。怎樣從中揣摩訂戶喜好,成為他們心裡的蛔蟲,成為 Netflix 的致勝之道。

上星期,*CUP 應邀出席 Netflix 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大會「See What’s Next: Asia」,行政總裁 Reed Hastings 在會上直言:「我們擁有來自全球的大量作品,而 Netflix 會捉摸你的品味,了解你愛看甚麼。所以你會在介面上,看到最貼近自己喜好的作品。」然而,現有的 1.3 億訂戶遍佈 190 個以上的國家,Netflix 怎樣去為所有人「度身訂做」?這便有賴其個人化推薦系統(Personalization)。

產品副總裁 Todd Yellin 表示:「觀影喜好其實跟性別、年齡甚至地區無關。即使大家毫不相識,只要喜歡同一作品,就擁有相同品味。因此,我們將全球訂戶的品味發揮最大作用,藉此把對的作品在對的時間給對的人看。」所以在 Netflix 的個人化推薦,品味就是一切。「我們只關心你的品味,看甚麼能叫你興奮。我們亦關注全球擁有類似品味的人,並建立 2,000 個品味群組。」群組是按觀影喜好分類,譬如有「喜歡喜劇的人」、「喜歡動作片的人」和「喜歡亞洲動作片的人」。

圖片來源:Netflix

大會當日,Yellin 以科幻劇「黑鏡(Black Mirror)」舉例,系統會在 2,000 個品味群組當中,找出此劇在哪些群組最受歡迎,而在這些群組,還有哪些作品同受歡迎。結果顯示,「黑鏡」打入排名頭十的群組,不僅有「喜愛科幻片」的組別,還有另一個組別,其他 9 套都是紀錄片,包括「伊卡洛斯Icarus)」以及「黑錢(Dirty Money)」。「若你看『黑錢』、看『伊卡洛斯』,我們便會在你的介面上,把「黑鏡」推高推前。因為訂戶告訴我們,這種喜好的人會愛看它。」

Yellin 指出,訂戶決定點看哪部作品之前,通常只會瀏覽 40 至 50 部作品,所以個人化推薦尤為重要。而這技術有別於一般的影片推薦,不會只因看過一套愛情片,就整個介面都推薦愛情片。相反,品味群組會隨觀影記錄變化,訂戶愈看得多,系統愈能掌握其品味,從而修正以令推薦更為精準。此外,每個 Netflix 帳戶最多可有 5 位個人使用者,各自有其獨立的觀影紀錄。即使夫婦彼此都愛看紀錄片,也會在各自的使用者介面上,看到不同類型或題材的紀錄片推薦。

但要令訂戶在推薦之中,點看其中一套作品,Netflix 在縮圖方面亦務求個人化。因為一套作品或有多種元素,以及好幾位知名影星,而對不同的訂戶來說,賣點也有不同。Yellin 以韓劇「陽光先生」為例,他的團隊以不同劇照,包括男主角獨照、3 位男角合照、只見男角剪影、只有手部近照等,製作十多款縮圖進行測試,結果發現最受歡迎的 3 款,僅佔參與者的 20%、13.4% 及 11.6%,餘下亦各有零星支持。Yellin 坦言:「既然它能吸引一些訂戶,我們便會採用。」

事實上,典型 Netflix 訂戶是多裝置用戶,所以手機同樣扮演重要角色。而在介面上,手機版與其他裝置的最大分別,就是從縮圖到預告,都是垂直設計。訂戶點看一條預告後,只要向左或右一撥,便會播放另一條預告,片長則不多於 30 秒。Yellin 解釋:「當你下班坐車回家,想要瀏覽 Netflix 找些作品來看,你不會想要把手機放橫,因為這樣便要撐開手肘,容易撞到旁人。」他強調:「所有細節都是為訂戶精心設計。」而這種觀眾至上的態度,恐怕在大台永遠難求。